第72章 胜境遐征觅宗芒[第1页/共3页]
再往上走,渐闻潺潺水声,本来有一清泉自山间涌出,会聚成溪,潺潺流淌。溪边有一粗陋茅舍,虽已破败不堪,但从其布局能看出曾有人居住。逸尘镇静道:“这莫不是禅师当年静修之处?在此聆听泉声、感悟天然,难怪能悟出那般精美禅理。”四人走进茅舍,屋内独一一方石桌、几个石凳,以及墙上挂着的一串佛珠,光阴的沧桑在这些物件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四人围坐,咀嚼着素斋,小昭笑道:“这龙虎山的饭菜,竟也如这山川普通,透着灵气,吃下去浑身镇静。”无忌点头称是:“这些菜肴,看似简朴,却包含着道家适应天然、摄生保健的理念。”赵敏和逸尘也吃得津津有味,边吃边交换着白日里的见闻感悟。
世人又今后山走去,山间有洞,名为“天师洞”,传闻便是张道陵当年修炼之所。洞前有一平台,平台上有一丹炉,虽已锈迹斑斑,但仍能设想当年天师在此炼丹的场景。小昭走上前去,悄悄触摸丹炉,说道:“这丹炉见证了天师的修行光阴,说不定还炼出过起死复生的灵药呢。”逸尘笑道:“若真有那般灵药,江湖上的恩仇情仇怕是要少量多了。”
赵敏在石桌上悄悄摩挲,似能感遭到当年禅师在此参禅打坐的气味,说道:“这佛珠历经光阴,想必承载了禅师无数的祈愿与聪明。”说罢,盈盈下拜,世人见状,也纷繁施礼,向这位禅宗大德致以敬意。此时,阳光透过茅舍裂缝洒下,构成一道道金色光束,仿若佛光普照,给这破败茅舍增加了几分崇高之感。
张无忌、赵敏、小昭、逸尘四人,才离了峨眉山,那山中的清幽与尘事的骚动,还在心头缭绕。此时正值初秋,金风送爽,六合间一片开阔,四人纵马驰骋,心中忽地涌起一股豪情,既已踏入这江湖山川,何不顺势看望那些隐于尘凡的佛道名胜,也好让心灵在这骚动人间寻得一处喧闹港湾。
酒足饭饱后,四人稍作休整,又朝着龙虎山进发。这龙虎山,来头可不小,乃是玄门祖庭,申明远扬四海。张无忌再次开启话匣子,报告起张道陵的传奇故事:“这张道陵天师,乃东汉沛国丰人,本是太学墨客,饱读诗书,精通五经。可当时天下大乱,疫病横行,目睹百姓刻苦,他决然弃官归隐,云游山川,寻求救世之道。”
在龙虎山盘桓数日,白日里或随羽士诵经悟道,或看望山间古迹秘处;夜晚则于天井当中,瞻仰星空,交换白天所学、所思、所感。赵敏聪明过人,对佛道经义诸多观点常令世人面前一亮;小昭和顺虔诚,于纤细处感悟佛道慈悲,言语间尽是畏敬;逸尘勤奋好学,每有所得,便迫不及待与火伴分享,武功修为竟也在这几日悄悄有进;无忌身负绝学,融会贯穿,常能从佛道之理中咂摸出武学新境地。
到了用膳之时,羽士们筹办了龙虎山的特性素斋。有一道“天师八卦豆腐”,将豆腐切成八卦形状,搭配各种山间野菜、香菇,经心烹制,不但形似八卦,滋味更是鲜美,入口嫩滑,豆香与野菜香交叉在一起,别具一番风味。另有“上清板栗烧鸭”,板栗是龙虎山特产,个大味甜,与鸭肉一同烧制,鸭肉紧实,板栗软糯,香气四溢。
待得要分开时,四人皆有些不舍。回望龙虎山云雾覆盖的山峦,那藏匿在山林间的道观古刹,以及承载着千百年佛道传承的一草一木,都似在挽留。但江湖之路漫漫,他们负担各自任务,怀揣着这日前的收成,再次踏上征程。而后,不管身处多么险境,这佛道圣地赐与的,照亮他们前行的门路,护持着他们在江湖波澜中妥当逐浪,不负侠义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