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回(上)[第1页/共3页]
徒瑜虽此前并不知此事,但是翻翻奏本,也就猜的□□不离时了,道,“此前一场动乱已有颇多非议,如果再将这一个斩了,父皇那边受不了是一说,在这朝野表里也怕会有些非议。”
黛玉内心,不免有了一个更可骇的猜想。自古以外,莫须有的罪名,比比皆是,如果做天子的要臣子死,更是欲加上罪,何患无辞了。或许,死的逆臣并非是与前皇子暗害兵变,而是忠于的人并非是当今罢了,或许也恰是因为如许,以是即便是背叛如许的罪名,也没有被抄家灭族,而是留了一线朝气。
更兼黛玉克日来读了很多史家文籍,影影绰绰的觉出很多不对来。这朝堂上的事,即便林如海再疼女儿,也是不会教诲于她的,可黛玉天生的聪明聪明,又爱多思,也不知怎地,心内里模糊觉出“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意味来。
这也是为何天子要将林如海调到都城来的原因。一来,虽说京官素比外任要更得看重,户部尚书这一部之首听起来更比盐政来的位高权重,但是在京中,上有内阁,下有属官,林如海反倒不得自在。二来,天子也确切承认林如海有大才,当今自夸是个明君,若因一点狐疑芥蒂便弃之不消,岂不有因噎废食之虑。再者,当日继位,已算是大动兵戈,林如海既是勋贵以后,又是科举出身,更是太上信赖的老臣,善待于他,几近能成为一道标杆,安抚三方权势。
当今若没几用心机,也不得继位为帝了,没得几个时候,完完整整的密信来往便被誊写成册,送至御前。
上一回说到黛玉见林如海仓猝出门,反倒想起一桩本已忘记的故事来。
但是天子本身内心也清楚,便是本身,也容不得在盐政位置上有贰心的臣子,如果林如海当真方向本身了,怕是也做不得阿谁位置了。
本来宿世里,黛玉虽客居贾府,深闺中不知外间世事,但是到底有个无话不说的宝玉,偶尔宝玉起了兴趣,倒也肯和她说些外头的闲话。
天子本是怒发冲冠,但是见了什物,反倒沉着下来,连夜急招宁王入宫。
现在,己亥之变已近在面前,不免叫黛玉在此事上多用了几用心机:死了一个前皇子,好几个官员,被抄家放逐,罚作奴婢的家属也不在少数,竟能叫全部都城都毫无动静,一心只晓得妄图后妃归省的荣光中,这仿佛并不普通。更不普通的是,那庶人罪名是勾搭外臣,图谋不轨,更牵涉了很多官宦人家,可他的娘家,南安王府却能够耸峙不倒,乃最多年以后,仍然是京中除皇家外第一等的尊荣。更不要说,太上原在位时,也并非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君主,却能被坦白此事至死。这此中各种,也不免不叫人多想了。
徒瑜会心,如果他们不把太上拿来当借口,看着他已死了两个同母兄弟的份上,到可留他一命,偏生把父皇拿来做兵变的由子,倒是刚巧戳中了当今的忌讳了。
动乱之下,折了太上两位皇子,另有一个被废为庶人。这本也就罢了,岂料这被废了的庶人原也是龙子凤孙,岂肯碌碌有为,仰人鼻息。却也不知用了甚么体例,混出了都城,联络了几个逆臣便要起兵造反。却不想大旗尚未扯起,就被宁王以奇兵灭之。因太上犹在,天子仁孝,便将此事按下,只斩了祸首并几家附逆,其别人等或有放逐,或有罚奴,却也好歹保住了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