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只欠一关[第1页/共2页]
功绩之大,岂是别人能够对比的?
“是啊。”
李孜省收起骄易之心:“现在我担忧的并不是哪家名媛闺秀作怪,她们才貌再好,也要连过初选和复选两关,唯独到了宫选时,就怕太后出来搅局……若太后对来瞻家的小侄女不对劲,那统统尽力就白搭了。”
“嗯。”
李孜省点了点头。
“太子现在势单力孤,面对陛下以及万贵妃刁难和步步紧逼,就算是东宫那些讲官也都束手无策。除了道爷您暗中互助,其别人有谁能真正帮到太子呢?”
李府书房内。
他也没想到李孜省会这么冲动。
李孜省闻言气恼道,“这不是吹毛求疵吗?能为南京掌院学士,德才岂能不高?才气岂能不强?却因为算不上不对之事就成为人生污点?
李孜省恨恨然道。
“但是,若我们对她当选东宫有互助之恩,且这份恩典她能铭记于心的话,等她将来真正成为皇后,莫非会完整丢弃本日恩典而不顾吗?”
当李孜省踌躇不决的时候,需求有个脑筋复苏的人,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帮他做一番理性的阐发,因为李孜省很清楚很多时候当局者迷。
这会儿庞顷的代价就表现出来了。
沈禄显得很难堪:“此等大事,鄙人不好随便提出建议,不过……还是感觉庞先生所言在理。”
李孜省欣喜道:“汝学,你不消过分担忧……太后和我,都不会摆布新选上来的太子妃的意志,那位或许就是将来一国之母,我们可没资格编排和操纵。
李孜省好似又想到甚么,道,“汝学,我记得你曾说过,来瞻有个甚么姻亲,在朝中当官……除了你以外,仿佛还是翰林院学士?
“是。”
沈禄恍然大悟:“也是,现在太子之母早薨,皇后又多年不问六宫之事,唯独只要太后体贴太子的婚事。”
大抵与黄赐同为近佞,李孜省才会对这件事如此在乎。
李孜省笑道,“实在最难的一关就在太后身上……如果张家小女能选入最后三人名册中,即便选不上,我也会跟陛下进言,将张家小女留在东宫陪侍,做个偏妃,将来若诞下宗子,也可母凭子贵。”
沈禄为莫非:“实在是如许的……前些年,徐学士守制,加上他曾在司礼监掌印黄赐黄公公之母过世时前去凭吊,引得儒官痛斥其交结中官,乃至于在以后几年吏部的京察大计中,都未能列入劣等,乃至于官职一向盘桓不前。”
“平常人家的闺秀,就算对她毕恭毕敬,也不会事事都服从她的……但您找出来的人,那环境就不一样了。”
李孜省如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承认这话很有事理。
沈禄想了想,本想建议甚么,最后却感觉本身人微言轻,加上事情跟本身有着直接好处干系,没敢明说。
李孜省感喟:“我也在想一个题目……明日太后点名让我去清宁宫做一场斋醮,要不要当场跟她白叟家提一下太子选妃之事,特别是……把张家小女慎重保举给太后。
李孜省笑道:“本来是徐学士,这层干系可非同普通……徐学士在南京有些年纪了吧?”
庞顷道:“道爷无妨设身处地地想一下……太后既然点名让您去,足以申明太后对整件事看得很透辟。
“呵呵。”
“嗯!”
李孜省有些奇特:“那为何一向没调回京师,或是直升南京六部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