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香消玉殒[第2页/共4页]
徐佑将杜三省夸成了一朵花,算是侧面给萧纯洗了洗脑,对杜三省不但有了深切的印象,并且潜认识里多了几分看重。杜三省立即借着由头,时不时的登门向萧纯存候问好,他犹善揣摩下属的心机,三下五除二,将初出茅庐的萧纯阿谀的不辨东西南北,又帮着出了点主张,将城内四周肇事的游侠儿狠狠整治了一番,结果立竿见影,一来二去,竟获得了萧纯的信赖,重新委任他为法曹掾,实际上利用的是县尉的权力,主抓治安捕盗之事。
“要说这杜郎君,实在是个无能的吏才,当初在钱塘时,不管多毒手的事,交到他手上没有措置不铛铛的,街坊父老全都服他……”
徐佑再次拜见萧纯,欲提点处理当前困局的建议,可萧纯顾摆布而言他,只拉着徐佑谈诗论文,一牵涉政务,立即神采不豫,岔开话题。
徐佑沉吟不语。
“本来如此。”
萧纯点头笑道:“我比来繁忙半死,那里有力量去搞这些玩意。本想着等措置好流民的事,再从金陵运些过来,可巧昨日本地的一名乡绅……姓甚么来着,对,杜,这位杜郎君听闻本县的起居过分宽裕,心中打动又不忍,因而送了这些器物做应急之用!”
有人不想走,天然有人情愿走,落叶归根,是很多人根深蒂固的动机,对这些情愿走的人,萧纯给每人发了一斤干粮,路近的凑活着还能顶住,路远的只能死活各安天命。一时不肯走的,情愿走的,大师都不对劲,城内城外,纷繁扰扰,喧华个不休,乃至有流民开端暗里结合,所谋为何,不言而喻。
“返来就好,我们这群故交遭难的很多,看到你活着,我心甚慰!”
实在杜三省那里有这等的见地,只是徐佑猜透了萧纯的心机,他们两人不说平起平坐,起码在品德上是对等的,并且徐佑以幽夜逸光的佳誉名动天下,萧纯的自负心让他不肯意等闲接管徐佑的谏言,那样岂不显得本身矮了些许?
用萧纯的话说,朝廷只给了他牧守一县的权柄,也只拨了供应钱塘一县的粮米,养不活那么多人,也管不得太多人的死活。可因为白贼当初挟持了太多其他郡县的百姓到钱塘来糊口,现在赶他们走,本来的住处早被毁了,或者产业积储也都从故乡带来了钱塘,归去就算不饿死在路上,也要备受各种凌辱。
陆会的死,徐佑没有任何的怜悯,如许贪得无厌的硕鼠,死则死矣,于国于民都无坏处。
“危难关头,天然保命为上。何况敌强我弱,就算留下来,也不过白白送命,不是智者所为。”徐佑说的诚心,道:“你当机立断,分开钱塘是对的,这一点,无需自责!”
内里有个老者叫周彭,五十出头,识几个字,明达事理,在流民里比较有声望,徐佑让他作了耕户们的头头,并且言明租税只收三成。
对一县百姓而言,不怕父母官没有经历,只要纳谏如流,肯服从别人的定见,起码不会让局势更加恶化。最怕的就是萧纯这类,出身门阀,不谙世事,却自视甚高,又刚愎自用,长此以往,说不定钱塘会再次生乱。
两天的时候,左彣领上山了七十八人,这些人老弱妇孺皆有,但青丁壮占了大数,都是有家有户却丧失了地盘的流民,为了口饭吃志愿凭借徐佑,成为明玉山的耕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