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格物之论[第3页/共3页]
垣水畔,一行数骑,马蹄得得,卷起一起烟尘。抢先一骑,锦袍玉冠,英姿英发,恰是那公孙瓒。胯下一匹白马,毫无正色,非常神骏。公孙瓒大笑道:“五郎,子达,诸位贤弟!枫华谷到也。”说话间,倒是一骑抢先,冲进火线的山谷当中。
刘备又想到史乘上说卢植常怀济世志,布衣时便上书大将军,然后州郡屡辟不就,到朝廷征为博士时才退隐。然后仿佛一向在搞学术研讨,编写《尚书章句》和《三礼解诂》,当时朝廷正《五经》笔墨时,卢植上书也想插手,天子没同意,成果庐江蛮反了,因为卢植之前在九江平过一次叛,因而又任他为庐江太守,让他平叛去了。
世人驻马停了下来,公孙瓒拨转马头,笑道:“诸位贤弟,此处如何?”
怪不得卢植在庐江即便干得不错,史乘也只是说他弘大抵。本来是卢植不太情愿干这差事,但是恩师啊,你一个经学博士,大汉学霸,四府是如何发明你有武略的啊?莫非长得高的人便很能打?(卢植身高八尺二,换算成当代则是一米八八点六公分)
“格物?”此话一出,不但是卢敏,其别人也被吸引了。刘备转过身来,笑道:“恰是,《礼记-大学》有言曰古之欲明显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说到前面,竟然是几人同时背诵起来。
卢敏未开口,中间公孙瓒便大声道:“何为格物致知?师伯郑康成曰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格,便是来的意义。从汉到唐,从郑玄到孔颖达,根基上都这么解释。如许解释挺唯心的,大抵意义就是人要积德事,然后善物就来了。
张玄子笑道:“幸亏贤兄弟本日才得知,不然这满谷飞禽走兽,只怕早已死绝。如此,本日我等也不消来了。”
卢敏听了,莞尔一笑,道:“昔年家父携友出游,我曾伴侍身侧,当时乃是春季,放眼望去,漫山红透,美不堪收。是以记得此处。”
兵变结束后,卢植回朝廷当议郎,厥后又帮蔡邕等人在东观编修《汉记》,没干多久,天子说这事不太急,以非急务转卢植为侍中,尚书。然后在金商门奏对时上疏言政事,成果碰了一鼻子灰……
公孙瓒说罢便和世人一起看向刘备。刘备一脸严厉,沉声道:“不然,吾意觉得格犹穷也,物犹理也。天下万物皆有其理,故名之为道。穷其理而后足乃至知,不穷不乃至也。民气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如日月之盈昃,如四时之变幻,如火之以是热,水之以是寒。穷其理,而后致知。格物致知后,以民气体大道,继而知行合一,方为先贤之本意。诸位觉得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