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谁在借谁的兵?[第1页/共3页]
“哦——”多尔衮看完了,也没有说甚么,只把那封信递到了洪承畴面前,“费事先生看了,在以我的名义草拟一封信给吴将军!”
多尔衮还要说甚么,却见前部前锋多铎亲身带着两小我飞马而来。
“谁?”多尔衮赶紧问。
“洪承畴。他原是明朝蓟辽总督,在松山决斗中败北被俘,降了清朝。在出任蓟辽总督前,曾任过陕甘三边总督,率领明军征剿李自成、张献忠军达十余年,有丰富的作战经历,一度把自成军打得溃不成军,逃到商洛山中埋没呢。”
向欲与明修好,屡行致书,明国君臣不计国度丧乱,军民灭亡,曾无一言相答,是以我国三次进兵攻略,盖表示于明国官吏军民,欲明国之君,熟筹而通好也。若本日则不复出,唯有底定国度,与民歇息罢了。予闻流寇攻陷京师,明主惨亡,不堪发指。用是率仁义之师,沉舟破釜,誓不返旌,期必灭贼,出民水火。及伯遣使致书,深为高兴,遂统兵进步。夫伯思报主恩,与流贼不共戴天,诚忠臣之义也。伯虽向守辽东,与我为敌,今亦勿因前敌,尚复思疑。昔管仲射桓公中钩,后桓公用为季父,以成霸业。今伯若率众来归,必封以故乡,晋为藩王,一则国仇得报,一则身家可保,世世子孙长纳福贵,如国土之永也……
“禀告摄政王,明朝吴三桂遣使者致书于您,说是有要事与大清相谋!”
杨绅从怀中取出了信,双手恭恭敬敬地呈给了多尔衮。
“或直趋燕京,或相机攻取,要当于入边以后,山海、长城以西择一坚城,顿兵而守,觉得流派,我师来往,斯为甚信。惟摄政诸王察之。”
“亲王雄才大略,见教不敢,”洪承畴客气地说,“不过依鄙人鄙意:亲王要先遣官宣布王令,示以此行特打扫乱逆,期于灭贼,有顺从者必加以诛戮,不屠群众,不焚庐舍,不掠财物之意。仍书记各府州县,有开门归降者官则加升,军民秋毫无犯。若顺从不平者,城下之日,官吏诛,百姓仍予安然;有首倡内应立大功者,则破格封赏,法在必行,此重务也。”
洪承畴看好吴三桂的信时,多尔衮已经叫人搭起了中军大帐,还筹办好了文房四宝,开端磨墨。
“不!”范文正答复,“老朽有病在身,还需静养,何况大清眼下有十倍于我的才干者能够重托!”
华盖上面那匹枣红色马背一起颠簸着,上面坐着的恰是多尔衮。骑一匹白马与多尔衮并辔而行的,恰是明朝的降将洪承畴。
“洪承畴?”多尔衮感慨,“的确是将才,如果明军内部连合一心,不相互推委和撤台,松山之战,我们一定就能克服哟!那就依先生所言,召洪承畴入宫议事!”
这个畴昔的明朝总督走进了大帐,便开端奋笔疾书。
“不图大进,就攻略兼施;欲同一天下,就得安抚百姓……睿亲王多尔衮自言自语着,在屋里来回地踱着步。
多尔衮不晓得的是:他与范文程的说话,被无极道人和他的门徒听得清清楚楚。
“既然吴三桂是被威胁了才不得已投奔闯贼,那他必然会在与我们的作战中连健壮力,寻机待变的,”洪承畴迟疑满志地说,“这就给我们各个击破培养了机遇,王爷大可不必担忧啊!李自成固然改称大顺朝,然部下兵将多为流寇。这些人天不怕地不怕,但一过上好日子就会生出淫慢之心。可谓‘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大清的造化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