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第1页/共4页]
柴荣将颉跌氏谨慎地放下来,用谷草铺垫铺垫,安设其坐于上,而后便去找生火之物。静海道:“不消到处寻了,女娲神像后应有点灯之物。”
翌日凌晨,柴荣左搀一个颉跌叔父,右扶一个静海师父,三人持续往南路前行。
柴荣向来对奇闻轶事倍感兴趣,听此一说又观其凝愁之容,料定必有故事,便大胆扣问起来。
伴着烛火的摇摆,静海也展开了那段尘封了十年的旧事画卷:“我本复姓独孤,生于唐昭宗乾宁元年,祖父独孤损曾拜相于朝,得蒙圣上垂怜,赐姓为李。天佑二年遣我入宫陪侍太子攻书,时有昭宗之女平原公主,常在尚书房与我出入相遇。平原资质聪慧,脾气利落,听闻其嘱我成心,多番题诗于锦。天复三年,宫廷遭变,平原被迫下嫁贼子李继偘,而后便多年未闻其踪迹。及至朱梁灭唐,大肆逐杀我大唐族人,所擒男丁当场搏斗,若遇宫廷妇孺与仕官家眷则多番欺侮。幸得平原及时赶至,在一集合处决之地策其逃生,数千人扶老携幼奔逃至距此二十里外之黛眉山隐避。”
“可这件事确是我之错。山上糊口二十年来,平原多次向我表达爱意,我却一再借口推委。”
少年爱江山,家仇国恨压双肩;
见静海师父惊奇的神采,柴荣便将先前与符儿如何相遇如何逗趣如何探墓之事一一交代出来。
柴荣听罢又喜又悲,喜的是晓得了这一段传奇,悲的是那些经籍无缘得见,遂扣问道:“静海师父若能回得仙山可否捎我一道,也让我等开开眼界。”静海只道:“回不去了,永久也回不去了。”柴荣听此一说,急得抓耳挠腮,紧着问为何启事。
我与清儿遂出山欲调集流失之族人,谁知在途中却遭官军追缉,无法之下逃往距此庙不远处符彦卿将军府上。符将军虽役于当朝,倒是一名爱国惜才的勇武之将,暮年时曾与我有军中之情,遂承诺收留我二人暂避。
柴荣一听黛眉山,便忆起此前曾于符氏小女口中得闻此山,便诘问道:“但是坐落于洛阳西北近郊?”
少年爱追梦,心未敢想身先动;
听到此处,柴荣也从刚才一阵意淫中复苏过来:“师父此乃情之所至之作,爱到浓时之为,顺六合之势,从摄生之道,何故为错,又何错之有?”
颉跌氏这时从打盹儿中复苏过来,听闻此言,不由轻视道:“尽扯甚么国事!男女合与分歧,非关乎别的,只关乎性事也。”
此时,内里雨声愈来愈大,颉跌氏听了一会儿故事觉着无趣早已寻着周公而去,却剩柴荣很有兴趣地聆听着接下来的这段前尘旧事。
静海阐发道:“当年我三人开启墓门用的是‘金’字令,现在你二人使的是‘木’字令,依阴阳五行之律则将有持‘水’‘火’与‘土’字令者方能入之,不过后代者皆无甚所得罢了。且不知当年入墓时,平原已将盈盈满屋之经籍典藏、神兵术具、宝玉明珠等悉数偷运归山,并订立轨制只授神山族人,概不过传。”
木鱼子曰:
静海听后,倒吸一口冷气,心中百感交集,纠结万分,叹言道:“看来这十五年间并未有别人进入此墓。”
柴荣插问道:“为甚么不承诺呢,莫非公主样貌不美或是脾气不好?”
映着柴光烛影,我和顺地吻着她的唇,那样柔嫩,那样吸引。就在这草甸之上,我吻过她的脖颈,而后锁骨,而后香肩,而后美玉。当我敞开她的美怀,心却乱如刀绞,想到平原恐有不测,想到其晓得后会产生的统统结果,挣扎着出了一头盗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