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此行求长生[第1页/共3页]
总有人前赴后继不畏死,来刺杀这位小皇子。
老衲慈眉善目,闭目很久,任身边旅客仓促,喧哗热烈,不肯伸开双眼。
此行求长生。
阳关谷有一座老寺,寺里有颗老榕,榕下有位老衲。
春秋十六年,阳关十七里。
“师父,大榕寺方丈发话了,如果如果还化不到缘,您还每天坐在老树下影响旅客烧香火,别说进佛塔看佛经,怕是要被扫地出门了。”小和尚愁眉苦脸,“要不师父您明天去扫地,我去化缘?”
淇江以南,齐梁境内。涓州官道,马蹄如雷。
一里以外,三位埋伏的弩手闷哼声音都未曾收回便被黑衣身影斩去了头颅。
现在他一心阅览圣贤书,对烦苦衷不管不顾。
前面的侍从立马心领神会,紧接着马车后跟从的几道极其埋没的黑衣身影立马从官道上四散而开。
阳关谷位于幽州南边,再北去乃过淇江。
寺里传来三道婉转敲钟声音。
百年前第一代方丈青莲大师要建那大榕塔,设了那大钟厚鼓,却一反“晨钟暮鼓”,要教寺里凌晨敲鼓,傍晚鸣钟。如果有朝一日有人阅遍了佛塔诸法,登了那第九层佛塔,大能够改了这暮钟晨鼓的规定。
世人皆知,齐梁陛下的小皇子萧易天赋异禀,从小过目不忘。三岁读遍百家文,六岁殿前赋诗,八岁师从国师无双源天罡。即使齐梁国师浮沉大世阅尽天下,亦未见过如此天赋。
两位车夫带着斗笠,一名嚼着野草根,颧骨有一道伤疤,漫不经心的昂首,右手在背后模糊约约比了一个手势。
嚼着草根带着斗笠的那人眯起了眼睛,此行固然说不上埋没,但出行三周,临时变了四次方向,接连遭受刺客,不得不说,太巧了些。
这一车载满了圣贤书卷。天大地大,圣贤事理最大。父皇靠圣贤事理治国齐家平天下,故而不管是春秋前各家巨擘的经文书卷,还是春秋后名声初现的大师文籍。年纪不过十六岁的小皇子殿下几近已经看了个遍。
小和尚拿着扫帚扫了一天的地,实在早已累得没力量说话,却还是忍不住开口了。
石头儿没听太清,乐呵呵地点头,尽管承诺,全都承诺。
“晨鼓暮钟挺好,这端方别改了。”
老衲人微微一笑,很有些对劲,“为师算准人缘,明日自有有缘人前来。”
小皇子殿下天然不知情,安安稳稳在车内阅书。
“书上说阳关多梨花,”小皇子殿下如有所思,“我们在阳关稍作逗留。”
……
……
源大国师算出北魏有药王行走陈迹,此乃最后一载。
源国师卦尽天机,算出小皇子殿下怀有天人八相中的龙蛇相与株莲相,可惜两相相克,自小这皇子儿殿下便是体弱多病,陛下召了无数医道圣手,均是无可何如。
石头儿摸摸脑袋,凑畴昔听第四句话。
……
嚼着草根的,是有着“暴雨梨花不沾衣”之称的轻功妙手腕明胜;低头沉默的是有着“瞋目金刚”佳誉的内家妙手缪降鸿。
自皇都兰陵城赶路而来,直至涓州,途三周,碰到了六波刺客。
石头儿乖乖哦了一声,把头侧畴昔。
如本春秋十六年,初春。小皇子殿下恰十六。
齐梁小皇子萧易生于春秋元年历。
“殿下,前去十七里,便是阳关谷。”
……
这是第七波刺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