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赈灾[第1页/共3页]
幕僚含蓄的点头,低头施礼道:“王爷贤明。”
景王面上带笑,只是另有些小别扭,想了想诚恳说:“不过,这事是老三他先提的,我做的再好,也要被他占去一半的功。我一想起这个,内心头就不得劲。”
李清漪当初和裕王提起这个的时候便已经把事情看得极其明白:“皇权是甚么?天子被称作天之子,便是因为皇权神授。人间有很多权力,却都需求凭借皇权而生。您是当今宗子、领亲王衔,生而崇高。就算未曾领过差事,但是底下那些人却全都要看您神采。”她目视裕王,腔调极其安静,也恰是因为这安静反倒叫人更添几分慎重,她一言以蔽之,“上行下效,不过如此罢了。”
一个以工代赈,一个出屋舍收留,再集些银钱一同办几个粥棚,且送些过冬器具。再好不过。至于被落下的江念柔,她若想要出钱便加她一个,若她想本身办那便由她便是。
她们两个都是有成算的,既是筹算了要赈灾,虽说只是微尽薄力却也都是在内心当真筹算过,现在你一言我一语倒也算是和谐,不一会儿便已经说好了。
那幕僚颇感觉无语:就算是沽名钓誉,人家这也是想着要有好名声呢。你一个既不是嫡也不是长的皇子,既然想着要那至尊之位,那里能不在名声高低工夫?那隋炀帝还是嫡子呢,为着抢亲哥的太子位但是装了好多年的贤王啊,兢兢业业不说还身无二色。
景王府上亦有幕僚,不免劝一句:“这赈灾一事,陛下既是已经许了,殿下多少也要上些心才好。”
这话听着是打趣话,但内里深意李清漪天然也是明白的。
说句实话,赈灾这类事,官府也是做的。毕竟都城乃是帝都,天子脚下,老是不好连面上模样都不摆。不过,因着户部银钱有限,此次地动影响太广,施粥点不过只要寥寥几个罢了,粥少僧多,实在是顾不上这么多外埠来的哀鸿。李清漪一起瞧着那些哀鸿寒冬腊月里衣不遮体、只能躲在遮不了风雨的破棚子里忍饥挨饿,有些孤苦伶仃的便是横尸街头都无人收尸。
裕王和宁安公主豪情非常不错,李清漪亦是晓得宁安公主为人,故而也没和她说甚么客气话,当真解释道:“恰好,父皇令户部把多出的一万两给我们王府补葺府邸。我想着,这一万两说多未几、说少很多,我们王府又不是要大修精修,父皇的西苑另有很多宫殿没修呢,我们小辈那里用得着如许经心?与其让那些京里的匠人来赚这个钱,不如叫些有力量的哀鸿来做活,也好叫人家能赚些钱过完冬。”她握住宁安公主的手,非常诚心,“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弱妇孺没体例天然只能靠着布施度日,但那些青丁壮倒是能自食其力、能养家的,也不好养大了他们好逸恶劳之心。”
李清漪看在眼里,心中颇不是滋味。正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她虽非济世救人的贤人却也情愿为这些受尽磨难的哀鸿们略尽薄力。再者,依着王府和公主府的所代表的身份和职位,他们领头做起这事,背面故意的官吏或是富商天然也会有样学样,说不得能开个好头。这便好似捐款,带领都捐了钱,你那里美意义一毛不拔?
两人悠悠喝过一盏茶,见着时候也不早了,宁安公主便放下茶盏,亲身送了李清漪出门。临别前,思忖再三,还是握着李清漪的手殷殷说了几句知心话,“嫂子此次能返来,我内心也很欢畅呢。别的不说,三哥这两年没有一日不想着嫂子你的,见了天的往山上去。你若不返来,我还真怕他也学着上山削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