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一 日本战国令制国基本情况[第1页/共6页]
萨摩国:属西海道,俗称萨州,石高约28万石(庆长时)。现在之鹿儿岛县西部。九州南部、鹿儿岛县西半部之旧国名,九州隼人族之居地。大宝二年(702),从日向分出唱更国(唱更意即「守边疆」之意),数字後唱更国改名为萨麻国,八世纪末正名为萨摩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後并入鹿儿岛县。
大隅国:属西海道,俗称隅州,石高约18万石(庆长时)。现在之鹿儿岛县东部。和铜六年(713)拥日向国肝杯、赠於、大隈、姶罗四郡为一国。天长元年(824)并合多褹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後并入鹿儿岛县。
丹後国:俗称丹北、北丹。石高约11万石(庆长时)。现在之京都府北部。和铜六年(713),丹波国北部五郡(加佐、与谢、丹波(後当中郡)、竹野、熊野)划为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後划入京都府。
美作国:属山阳道,俗称作州。石高约19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冈山县北部。当代备中国之一地,和铜六年(713)後拥备前国英多、胜田、苫田、久米、真嶋及大庭六郡为一国。安然期间庄园之地;废藩置县後分置津山、胜山、鹤田三县,後统称北条县,最後於明治九年编入冈山县。
近江国:属东山道,俗称江州。石高约78万石(庆长时)。现在之滋贺县。古称淡海,因境内之琵琶湖俗称「近之淡海」而得名。大化改新时设置,废藩置县後为滋贺县。
伊贺国:属东海道,俗称伊州、贺州。石高约10万石(庆长时)。现在之三重县西北部。大化改新後与伊势国归并;天武九年(680)独立为伊贺国,拥阿拜、山田、伊贺、名张四郡。废藩置县後为安浓津县,明治五年编入三重县。
大和国:属畿内,俗称和州。石高约45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奈良县。大化改新时自主为一国。古称倭、大倭。宝字元年(757)始以「大和」名之。因当代大和皇朝之发源地而得名。奈良期间之都。废藩置县後改名奈良県、堺県、大阪府。明治二十年正式改名奈良县。
丹波国:俗称丹州、丹南、南丹。石高约26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兵库县东北部及京都府中部。古称旦波。七世纪建立,和铜六年(713),北部五郡划为丹後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後分入兵库县及京都府。
甲斐国:属东海道,俗称甲州。石高约23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山梨县。古来之山国。七世纪前後建立。废藩置县後,改名甲府县,再成为山梨县。
骏河国:属东海道,俗称骏州、骏河。石高约15万石(庆长时)。现在之静冈县中东部。古称珠流河;大化改新时建立,天武十年(681)与伊豆国分离。安然期间属上国格,伊势神宫之庄园属地。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後编入静冈县。
出云国:俗称云州。石高约19万石(庆长时)。现在之鸟根县东部。古出云皇朝之地,大化改新後立为一国,称呼稳定。明治四年废藩置县,编入岛根县。
尾张国:属东海道,俗称尾州。石高约57万石(庆长时)。现在之爱知县西部。以木曾川与美浓国分置。明治五年废藩置县後并入爱知县。
安芸国:属山阳道,俗称芸州。石高约19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广岛县西部。古名阿岐;因为当代交通之要地之繁华。大化改新後立为一国,改名安芸,乃源平期间,平氏庄园之地。废藩置县後并入广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