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六 日本战国史简介[第2页/共4页]
事件产生时,信长的另一名重臣羽柴秀吉正在中国处所与毛利氏作战。得知光秀叛变后,在5天以内急行军约200千米(史称中国大返还),结合织田氏其他重臣击败明智光秀,是为山崎之战,亦称天王山之战。在决定织田氏担当人的清洲集会上,秀吉支撑信忠之子织田秀信继位。今后,秀吉慢慢击败反对他的其他织田旧臣。终究,织田信长建立的基业,根基上被羽柴秀吉完整担当。
关原合战,元和偃武
武田氏灭亡后,信长以近畿为核心,向四周快速扩大。天正10年(1582年)6月2日,织田氏家臣明智光秀在信长旅途中留宿京都本能寺之夜俄然叛变,信长和嫡宗子织田信忠前后战死。是为本能寺之变。
开战之初,以石田三成为本色带领(名义上的统帅则为毛利辉元)的西军守势凌厉,打得以德川家康为带领的东军喘不过气来。但是到了约莫中午时分,家康命令以火枪队向其事前已拉拢、但是在疆场上按兵不动的的西军大将小早川秀秋射击,迫使他与吉川广家等西军大将阵前背叛,直逼西军主阵。至此战况急转直下,西军从稍占上风转为完整溃败。在日落之前,这场大战便以东军大胜告终。几天后,石田三成被捕,他与小西行长以及安国寺惠琼三人作为首要战犯被处决,德川家康本色上代替了丰臣氏的政权。
丰臣家重臣、五推行之一的石田三成以为德川家康违背私战禁令,调集各地大名于大坂城颁发《内府违背条则》,随即起兵讨伐德川氏。德川家康则将上杉战事交给次子结城秀康,本身则带领雄师与支撑他的丰臣武将回师应对石田三成。庆长5年(1600年),两军主力最后在近江一带停止了决定今后天下情势的关原之战。
织田信长为尾张国(今爱知县北部)的大名。永禄3年(1560年),信长在桶狭间以三千军击败拥有骏河、远江、三河三国、带领约两万五千雄师的大名今川义元,是为桶狭间之战。信长在战后敏捷崛起,并挑选和邻国三河的德川家康缔盟,把扩大国土的目标放在大名斋藤龙兴统治之美浓国上。初期,织田信长打击美浓的进度相称迟缓,直到织田信长胜利促进斋藤氏重臣美浓三人众背叛,局势才开端有了窜改。永禄10年(1567年)9月,信长在稻叶山城之战中区胜,攻陷美浓的稻叶山城,将它改名为岐阜城,并制作了天下布武朱印,展开同一日本之路。第二年,信长拥立第十五代将军足利义昭,并在盟友浅井长政的帮忙下,完成上洛的目标。
霸王崛起,幕府灭亡
天正20年(1592年),太阁秀吉为了停歇海本地盘不敷分封的题目,决定出兵攻打明朝。秀吉向朝鲜提出“假道入明”的要求,却遭到朝鲜国王谢绝。因而,秀吉决定先兼并朝鲜,再兼并明朝。同年4月,秀吉调派16万甲士前去朝鲜,文禄之战因此揭开序幕。日军在战役初期处于上风,只花一个月便攻陷朝鲜都城都城(今韩国首尔)、摈除朝鲜国王李昖。李昖为了击退日军,遣使向宗主国明朝求援。明朝很快便派出军队赶赴朝鲜救济。这段期间内,朝鲜各地呈现义兵抗战,此中郭再祐、高敬命的抗战大大激起了朝鲜军队之士气。天正21年(1593年)1月,明朝、朝鲜联军以提督李如松为首击退日军将领小西行长,光复平壤,虽在碧蹄馆之战因寡不敌众被日本将领立花宗茂、小早川隆景击退,但厥后日军因为宇喜多秀家为首转攻幸州山城时遭受朝鲜将领权栗的抵当,丧失非常惨痛。另一方面,李如松窜改战略,燃烧日军粮库,日军被迫退至釜山。除此以外,朝鲜水军名将李舜臣亦带领朝鲜水军击退日本水军,日军在海陆受挫的环境下被迫和明朝媾和。文禄4年(1595年),文禄之役在两方媾和下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