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拜 会】[第2页/共2页]
这一卷书实在内容并未几,张放数过,不过寥寥千余字。放在当代,千把字的内容,不消两分钟就看完了,而张放足足看了三天。且不说前人笔墨不加点逗断句,令看惯了当代标点断句的古人看得非常辛苦,光是那高度稀释的白话文,就够烧脑的了。
~~~~~~~~~~~~~~~~~~~~~~~~~~~~~~~~~
陈汤是通过审判匈奴俘虏,才明白张放出塞的真正启事,击节赞叹之余,也不免以略带指责的口气道:“且不说公子阔别长安,离家千里,令君侯、公主担忧,就算要挽救汉民,也可乞助于军队啊。据汤所知,鸡鹿塞校尉窦严,乃章武侯以后,素与富平侯和睦,大可乞助之,想必不会推让。如此,也不至于身陷险地……”
从第三代富平侯张勃开端,张氏就是一脉单传,现在在位的富平侯张临,只要一个儿子,那就是面前这位翩翩少年。也就是说,下一代富平侯,毫无牵挂就是他了,试问他们又如何敢失礼?
郭习合袖施礼,顿首道:“习前番不知公子台端光临,有失远迎,还望公子恕罪。”
(感激大盟、小胖、铁锤S)
张放哈哈笑道:“放知郭君必有此问,嗯,想必陈君也存疑虑。放对此早有筹办……青琰,把匣子端出来。”
不过,惊奇归惊奇,郭习内心有事,始终心不在焉,最后终究抓到一个空子,颇含深意道:“据匈奴人所言,公子破敌之法,乃引天雷攻之。不知然否?”
张放的回应,只要深深一鞠:“二位校尉之大恩不敢言谢,放铭记五内,他日必有厚报。”张放这话也有技能,如果是针对郭习说的,不免会让对方产生歧意,觉得说的是反话,但连陈汤一块说出来,那就不一样了。因为陈汤是实打实的拯救仇人,这话完整能够从字面上了解就对了。
陈汤上任伊始,措置军政事件之余,随身照顾《府志》,手不释卷。而他给张放的这一卷,恰好不触及山川地理及施政条令等敏感内容的西域掌故。
这并不是郭习第一次见到张放,不过上回初见时,看到的是一个浑身血泥,脸孔难辩的血战余生者,天然看不出甚么。此时乍见,赞叹之余,心下感概,若当日是这少年亲身前来求援,哪怕没有任何凭信,他怕是也会出兵吧――人家这张脸,就是最好的凭信啊。只是大错已铸成,为今之计,只能寄但愿于这位世子真如陈汤所言,有容人雅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