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乱世,须用重典[第1页/共2页]
二人进入府中,有琴瑟鼓乐之音隔远而来,似是在停止宴饮之会。小吏闻此举步而止,思虑半晌后,回身拱手对朱元璋笑道:“愚兄忘了贤弟方来阴陵,想必未进酒食,且先随我去配房中安息半晌,再见太守大人”。
若要当兵,不过义兵与官军,二择一而选,朱元璋凝目思虑半晌后,心中已有所属。
黄巾叛逆虽盛况非常,但汉室毕竟承四百载之声望,非一击可灭。遥比前年以后,蒙元奴役中国之时,残暴无度,但是从白莲叛逆到大明之立,却也历经十几余载。红巾军叛逆其兴有七年之久,而黄巾军却在短短数月间败亡,虽有二次鼓起之时,却不过燎原余烬罢了。
真是莫大的讽刺。
“若非是赃官贪吏与豪强之祸,仅凭一场大旱,何至于此”,朱元璋握拳想到。
“我见兄台英姿勃发,辞吐不凡,不知可识文断字?”,小吏听他如此说道,心想朱姓源自陈国曹姓朱氏,钟离县中确切很多,不过他亦曾去钟离县中催促过粮赋,却从未传闻过朱元璋这名字。钟离县中也无高门大户,如何生出如此人物?
“敢问这位懦夫是那边人士?”,吏员一人见朱元璋走到近前,看他四肢孔武有力,端倪间豪气不凡,只是模糊单着一股煞气,绝非饥民,是以出口问道。
朱元璋见他摸索之意已露,淡笑而应说道:“少小离家随叔父往陈国游学,已有七八年,略通文墨之道,不过非某夸言,一郡之校尉典军,某亦可担负,出不得半点差来”。
“城中亦不好过”,小吏随他同业,见状略有难堪说道。
眼下汉末之势,前后黄巾叛逆,后有诸侯乱战,若论晋升之速,莫过于投身行伍。只要一二郡之地,或统领三千兵卒,便可呼唤,但得一二‘六公爵’之助,本身亦可有臂可使,有智互助,于这乱世中安身不败之地。
二人行了约有一刻,方才来郡守府前。朱元璋昂首望去,只见附院占地约有十余亩,一堵高墙护越于其外,隐住了其内的风景。巍峨朱门上悬一块大匾,上书‘九江郡守府’。一王谢吏站在门前,成心偶然瞄了二人一眼,便扭过甚去。
朱元璋心机迷惑走向前去,只见数口大锅中谷米清楚可见,粒米可数,这般粥水只怕不过是浣洗下肠胃罢了,如何能充饥?锅外却密密麻麻人群长队,怕是有千余之数,只求一口清汤苟延残喘。
小吏面露不愉之色,转头浅笑对朱元璋抬手指道:“此即太守府,朱兄弟且随我而来”。
“贤兄既诚恳为我引见,你我兄弟又何必拘礼分席”,朱元璋见他如此,慨然说道,起家鱼脍盛入一盘,和席为一,又将小吏按身坐下,本身坐于劈面。
城中人影淡薄,不见郡治应有之象,不过猜想此是灾年之景,也是理所该当。偶尔有行人在城中走动,朱元璋瞥了一眼,只见其人面色略白,另有赤色,行进间双腿有力,一身仆装沾尘泛旧,似是大户家庭奴婢。
黄巾发难期近,战事传来,各州郡必定募集扩大兵士抵抗义兵。他的身份不是为题,假借饥民之名,便可蒙混过关。此地为钟离,属九江之郡,黄巾权势虽大,但张角也仅令人从扬州募数万承平道众北向青徐,激烈战事却未曾涉及至此。
若筹算投身义兵,只怕是真上了一条贼船,朱元璋点头苦笑。宿世以义兵取天下,现在却要为天下而杀义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