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太平道人[第2页/共2页]
“方才汉天子星射出四彩,却只要白芒帝星见于东南,莫不是有甚么变故”,张宝凝目扶额向张角问道。
大明洪武三十一年蒲月,帝崩,十六日,皇长孙(朱允炆)即天子位,葬帝于孝陵。
日渐西沉,世人仿佛也无拜别的动机,如同筑巢的燕雀普通死寂地守在河边。待到月升星明,偶尔颤抖一下的黑影,伴着似有仿佛的幽冷目光,河边这片“营地”在腐臭之息中仿佛化作了幽冥之域的入口。
“众星亿亿,不若一日之明也,汉室无道,彼苍已死,我虽诩大良贤师,却非应天命之人,心中已是无法,本欲强求,虽死不悔,不想天命昭昭,只是机会未至罢了”张角点头笑叹。
大汉光和六年,淮右大旱,民饥不得食,流浪州中,疫患丧者,不成胜数。——《后汉书》
“取符灰和水服下,便可消弭伤病,增一二日之力,足以行至县中,支付两米”,张角对乡民叮咛道。
淮右有一县名为钟离,北接淮水,南山云聚,县中有玉带河蜿蜒而行,向北注入淮河。逢此初夏,如果寻长年景,县中乡民怕是早已于河中沐浴净身,正忙于采摘艾叶,捣制糕米,以迎重午之节。
“二弟三弟且取出些符纸来”,张角对二人叮咛道。
“贤弟言之有理”,张角捻须而笑。
张宝闻言心下稍稳,转头竭力二人说道:“但愿多虑也,眼下还是寻觅新天子地点要紧”。
“贤师恩重,万不敢忘”,饥苦乡民面有涕零之色,心中感激非常,纷繁拜谢。
......................................
“多谢贤师”,世人闻言感激流涕,伏身拜道。
符火燃了不敷半刻,余烬将熄,乡民乏弊之体已大大减轻,起家拜倒在张角身前,恩赞‘大良贤师’。
现在,玉带河旁却错落地漫衍着数百饥民,大家面如枯木,眼窝深陷,一身褐色的短衣披在身上,胸前嶙峋瘦骨跟着呼吸若隐若现,枢纽个个清楚地在手指上暴露,内里则感染着泥土与不着名的秽物。稀少的虾蟹鱼骨散落在脚下,蝇虫在侧飞舞,世人也混不在乎,偶尔才有人竭力挥手摈除一下,也无甚感化。
“恭拜大哥,承平道若寻得重生天子,承平道定可改换新天”,张梁,张宝听张角之言,不由喜笑容开,开口恭贺。
“大良,贤,贤师?”,饥民闻铃声似有所觉,一人颤颤巍巍的挣扎欲起,却发觉恍忽间那人已到近前,吃力地张口扣问。
青囊中有符纸无数,除水火五行之符外,多祛疫除疾之符,配以道决焚之和水吞服,可解疾患之苦,张角三人仰仗此法周游六州之地,传播承平道,救民无数,以此获名‘大良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