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一章第二次摸清家底[第3页/共6页]
“主公,这场清查田亩、人丁、职业、支出等项事件下来,想必今后施政更是如臂使指了。”
那承宣郎立即在记事本上草草的记下了守汉的叮咛。
就算是当年的萧何重生,也会喟叹一声,秦的办理固然细化,但是也只是针对农业社会,而南中如许的已经进入到了前产业期间的社会布局,能够做出如此详确涵盖如此遍及的调查统计,实在令人赞叹。
不然,这运力不敷的题目,将是困扰南中军下一步生长的瓶颈。乃至会将南中军扼杀。
“回主公的话,我们统计的是有户口、有登记和务工证的,那些土人仆从和各地的官奴伶仃统计了。”
固然有着将近二十年来的各种文书档案的堆集作为根本,以各处税务构造的存档作为帮助,但是,对于一个把握着百万平方千米地盘面积的政权而言,也是一件庞大的工程。
“回长史大人,各处的经济普查都是一样停止的。台湾、吕宋、满喇加、爪哇等处,固然隔着海,但是倒是一点不敢草率粗心,属劣等唯恐有不对,调派的都是老成慎重、夺目强干之人前去!”
但是,接下来的两组数字则是令守汉和李沛霖更加的几分欢乐几分愁。
颠末端二十年的开垦、耕耘,以及大量的铁质耕具因为守汉的不竭推行利用,农夫开荒才气大大加强,各种肥料、农业技术的利用令开荒和歉收都变得不那么困难。而另一个首要身分就是郑家、阮家、莫家、寮国、暹罗以及各式百般乱七八糟的的苏丹、土王们被南中军打落马下,他们所具有的地盘变成了南中军的战利品。在新仆人的辛苦耕耘汗水之下,这些地盘也阐扬出来了利用的感化。
“只要三十万吨钢铁便已经令我有些手足无措,当真如你等所言,五座高炉每日每座炉子出产数百吨钢铁,只怕我就要去跳海了。”
这个数字令守汉和李沛霖都大为镇静。勤王走了北京这一趟,让守汉对时下大明本地的景象有了一个直观的体味。粮食,已经成为了比刀枪火炮还要首要的计谋物质。有多少粮食,便能够节制多少人!
“这纺织业的调查是部属本身带人去做的。各处的工厂场主,不管是官营的还是民营的额,都有着完工不敷的题目。场主们说,眼下纺织娘人手充沛,只要在家中会纺纱织布的,略加培训,便能够上机织出较松江粗布更加精密健壮的棉布来。纺织机器也能够三班倒,除了平常保护保养查验以外,人歇机器不歇,如许的话,产出还能够多出起码一倍以上。只可惜,只可惜……”
对于瓷器和玻璃行业给本身带来的暴利,守汉心中比任何人都清楚。
他们是从各个高炉停止调查后将各自的数据相加而得出的出产总量,殊不知,每一个高炉担当的任务分歧,大量的生铁被冶炼出来以后,别离被加工成熟铁、九转钢、浅显钢和呲铁钢等各种产品。这就等因而将生铁这类最低端的产品和几种成品反复计算。
“台湾眼下有七万多福建移民在那边屯垦,同本来的五万多人异化体例成了二千多个围,每个围以铁犁为单位,现在有着八千多张铁犁用于开荒,已经开辟了二百余万亩地步。另有三万多番人归化我大明南中军。在台湾的几位大人商讨将这些人一样编成保甲,一样履行我大明南中军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