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步入翰林[第5页/共9页]
乾隆神采稳定,道:“无妨,这殿试看得便是你等进士学问多少,你有学问,便应取在前线。似晏同叔那般临场换题,朕却觉得多余。”晏同叔是北宋宰相晏殊,因以神童入试,临场改换本身之前熟谙的题目而闻名,这里乾隆是反用其意。
“传闻是和珅的意义。”孙星衍道:“此次我改了刑部主事,到了刑部,几位大人便与我提及了此事,几位大人与嵇中堂干系都不错,晓得此中原因。实在皇上最后议定时,嵇中堂见你二人年纪虽轻,学问却已不浅,便一力保荐你二人学清字。王中堂也对你二人赞成有加,故而附和了嵇中堂之言。”
孙星衍道:“恰是那和珅建议皇上,改伯元习汉书。和珅说的倒是振振有词,说陕西巡抚毕沅前日上表,但愿朝廷重新订正西安的《开成石经》,故而翰林需求精通汉书,能够检校石经之人。又说伯元你精于礼学,本是此中人才。哈哈,就这几句话,皇上竟然听了。”
听得引见之人,共有六十余人,想是成绩较优,能够立即授予翰林职务,或六部学习、出外为知县之人,没有念到名字的进士只好临时等候,如果朝廷有官职空缺,才气再行叙用。
阮元三次测验,名次均在前线,是以在不久后翰林院的榜单之上,阮元不出料想,成为了翰林院庶吉人。
眼看到了蒲月七日,六十余位引见之人,已齐聚勤政殿前。各位进士,大多数都未曾涉足圆明园。目睹这里雕梁画栋,不亚于宫城,更兼地形空旷开阔,比宫城更有一番意境。不觉流连立足,多看了半晌,直待礼部官员提示,各位进士才站好行列,等待乾隆召见。
“裴山说的是。”那彦成绩站在阮元等人身后,这时也小声道:“各位兄长、伯元,以后入殿,如果皇上有言语相问,照实答复便是,我等既然寒窗苦读这些年,直到这勤政殿前,便自是存了忠君报国之心。皇上知我等忠心,天然不会难堪于我等。”
钱大昕道:“若说难处,第一应是清字,这翰林学业,常日与你等读书作文,并无辨别。只是翰林今后掌国史笔翰,记录祝文之事,故而会令庶吉人自清字汉字当中,择一学习。清字诏诰文书未几,但大多触及边防要事,故而首要拔取年青强记之人,如果学成了,今后常常会被重用。伯元、裴山,你二人都是江浙出身,只怕学习清字,并非易事。”
“近年来,内阁翰林当中,臣工大多老迈,前日上书房教习,竟有多人数日不至。朕成心重新任用内阁翰林之人,只是尚需光阴。故而本年的翰林院教习,朕想让你插手。你不肯仕进,那朕便不予你官职,只给半俸,五日一至翰林院,如何?”
阮元一听,也暗自有些心惊,他上一年写成《考工记车制图解》,随后即由江春出资,呆板刊印。但即便如此,只怕乾隆也难以晓得,想来是天子圣明,对新科进士优长之处,一眼便知,不觉有些迟疑。自谦之言,他早已筹办恰当,可听那彦成所说,乾隆一定喜好故作谦辞,相反照实以答,或许乾隆也不会指责,便鼓起勇气,道:
此人阮元倒是未识,看他边幅,略为清癯的面庞当中,眼部微有红印,似是因故伤了眼睛,故而致此。
想了想又叹道:“蔡君谟只说夏竦奸邪,可如果局外之人,只怕还觉得他倾陷别人呢。但不管如何,他终是个君子,这篇字写得也不错。”说着取过一方小印,盖在蔡襄笔迹之旁,此次书法赏识活动就算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