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李由墓(中)[第1页/共2页]
以是今后,再听到这一类的话,内心固然还是不舒畅,但起码面儿上已经能节制得很好了。权当这是对我的催促好了,今后只要尽力少犯弊端,这老狐狸另有甚么可说的?
我当即辩驳道:“这都是初中时候背的,你要再给我看一遍,我必定能背下来。”
我内心“啊”了一声,顺着三师伯的目光,看向手上的山川画,眼睛像扫描仪一样从上往下,由远至近重新扫了一遍――山间巷子上蹦跳着下山的恰是三个垂髫孩童;屋舍前的桑竹肥田里,七八个男男女女弯着腰,来往种作;而那操琴的隐者,从侧面能看到他飘然的白须,神情怡乐……
闻言,我带着满腹的猜疑往画的左下角一看,切近山川中间另有一列小字,是篆体,更切当的说,是小篆。我认得不全,勉强只能认出一个“三”、一个“川”,另有一个“李”字,我小声念叨:“三川甚么甚么甚么……李甚么甚么。”
我一愣,靠,真考啊?这陈谷子烂芝麻的课文,谁他娘的还记得啊?!
我不知为何,俄然有种见到我师父的错觉。小时候师父教我读书,我仗着本身影象力不错总不用心,成果天然大打扣头,十句能记错九句半,气得师父常常都是这类恨铁不成钢的口气,一遍各处教我念,念着念着耐烦就磨没了,我就只剩挨打的份儿。
我脑筋一嗡,顿时蹦出这么几句:“地盘平旷,屋舍仿佛,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此中来往种作,男女穿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莫非这幅画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复原图?”
我这才明白,本来三师伯让我背古文,就是为了给我尴尬,也给我师父尴尬,证明他的“上学无用论”。
不过究竟证明,我还是想错了,三师伯这类人,就是没理也要抢三分,更何况是打击我师父的机遇呢。
三师伯斜了我一眼,火气还没消:“想起来了?想起来就背两句。”
我硬着头皮想了想,仿佛模糊还真记得那么几句,结结巴巴地背诵道:“停……停数日,辞去,此中人云……云……”靠,原文如何说来着……算了算了,不管了!“云你别跟别人说啊!”
我硬是咬着牙没呲溜一声,不争馒头争口气!又想了想,有了:“晋……晋太……太元中!”
三师伯此次连打击都懒得打击我了,直接恨铁不成钢地拍了我一巴掌,急道:“三川郡郡守,李由书!”
三师伯微微摇了点头:“不,恰好相反,是先有了这幅画,才有了《桃花源记》。你细心看看左下角的落款。”
等他骂也骂够了,气也撒够了,我才谨慎翼翼地说道:“《桃花源记》是晋朝墨客陶渊明所作,而这幅画的作者是秦朝的三川郡郡守李由,二者描画的场景却极其类似,像复刻的一样。明显,按照时候挨次,陶渊明是在亲身拜访或者道听途说了桃花源的事情以后,才创作的《桃花源记》,不管如何样,都是对‘桃花源’存在的一种左证。如果我没猜错的话,刚才石墙上的那些画,记录的就是‘桃花源’的制作颠末,从最后的运营,到施工,再到完工,以及前面被烧毁的天井俯瞰图,现在统统的质料都是指向这个‘桃花源’的,也就是三师伯您说的‘李由墓’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