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第1页/共5页]
百户不由得发展两步,搓搓胳膊,看向犹不知死活的肇事之人,竟生出多少怜悯。
晓得比方不得当,却节制不住近似的动机在脑海中翻滚。
见到杨瓒表示,李东阳和谢迁暗中互换眼色,都有几分对劲。刘阁老也不免点头。
在翰林院誊写之余,杨瓒曾翻阅过暮年文卷。读到漕运相干,更借户部观政之机,向户部郎中就教。得知内幕以后,心中生出诸多情感,委实难以言喻。
很快,有书吏拍门,奉上热茶。
更甚者,有僧道供出,太病院内藏-鬼-蜮,诊治先皇病情,方剂固然对症,用的药却有题目。
李东阳点头,笑道:“先时,我等均不解先帝为何赐下金尺,现在我已是了然。不知希贤兄同于乔可解深意?”
“不能走。”
待值房的门关上,李东阳和谢迁自顾品茶,刘健抢先开口,道:“请杨侍读至此,实有事扣问,非言辞训戒,无需严峻。”
“阁老相询,下官必知无不言。”
只不过……
三位阁老见地过大风大浪,也因杨瓒的话眉头微跳。
杨瓒面上保持安静,手心模糊冒汗。
在三位阁臣面前,竟比面对弘治帝还要严峻。至于朱厚照……还是不要去想,免得“大-不-敬”。
当日大言商道,十句中有七八句离开实际。
“哦?”
“老夫三人请你前来,实为此篇策论。”
百姓不敢靠近,多围拢在四周。
“杨侍读,且这边走。”
闸官再不入流,也是朝廷遴派,手握官印,代表朝廷的脸面。
刘健安坐不动,面上看不出喜怒。
论起朝堂经历,同上官奏对,还是嫩了些。
只不过……
脑筋沉着下来,杨瓒不免有些后怕。可惜世上没有悔怨药,话出口再不容收回。观三位阁老的态度,算得上有几分对劲……吧?
“千户,事有不好!”
见校尉穿过人群,杨瓒迈下方石,快步走向校尉所指的暗门。不等他摸到墙面,人群中俄然传来几声高喝,诵经声乍然停止。
李东阳抢先,杨瓒掉队半步,一起走进文渊阁。见刘健、谢迁均在值房内,思及李阁老方才所言,更觉心惊肉跳,惴惴不安。
“无碍。”刘健道,“干系国度经济,当直言勿讳。”
自殿试以后,杨瓒可贵如此痛快。
丹药之事尚在暗查,僧道勾搭藩王,只要供词,尚无实据。
“不瞒贤弟,为兄实是被殿下问得拙言,日日回家苦读兵法,实在是……”
悄悄吸一口气,定下心神。杨瓒上前两步,躬身施礼,道:“翰林院侍读杨瓒,见过刘阁老,见过谢阁老。”
宣府大同军情稍有减缓,声援的京军已抵大同,仗阵势和火器之利,击退鞑靼数次打击,将鞑靼主力逼回牛心山一带。
“千户,数名番僧道人-纠-集狱外,企图不明!”
策论写在入值翰林院以后,弘治帝大行之前,距今已两月不足。大抵的内容,杨瓒都还记得。关乎漕运的观点,本日看来,实在有很多不敷之处。
“特工”二字出口,锦衣卫抓人立即名正言顺。
思及此,杨瓒心下更定。悄悄握拳,清算思路,梳理出层次,开口道:“不敢瞒三位阁老,下官常于翰林院翻阅卷宗,又至户部观政数日,于漕运之事渐有体味,知粮秣草豆,兵甲马匹,来往运输多借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