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第3页/共4页]
见他如此,书童不好多说,只能目送杨瓒出门。
新科明经们被看得头皮发麻,脚底颤抖。
思及杨瓒的春秋和今科名次,很多人得出结论,必是姓胡的嫉贤妒能,动了歪心机,企图在殿试前扰乱杨瓒,让后者心机不定,在殿试中出丑!
有了复试的经历,堆栈中的贡士均早夙起家,书童也不慌稳定,筹办好热水,找店家要几个馒头热饼,以供老爷们充饥。
杨瓒立在队中,火线另有二三十人,行进略显迟缓,不觉有些走神。
来人的口气特别峻厉,无人敢等闲视之。
杨瓒刚下木梯,李淳当即招手,道:“杨贤弟。”
“小弟鄙人,同谢兄也能说得上话。日前得谢兄相邀,他日投帖拜访,得幸见到谢大学士,必将胡兄所言详细奉告。”
声音落在耳中,降落,冰冷,像是有钢刀刮过脖子。
杨瓒轻笑,半点不见被冲犯的烦恼。
“略知一二。”
流言传遍都城,在场何人不知?
少数贡士神采丕变,双手模糊颤栗。多数尚能平静,只是额头模糊冒汗。
“宫门之前,不得鼓噪。”
这一幕似曾了解,杨瓒不免轻笑,仅剩未几的严峻情感也随之消逝。
书童端上热饼,杨瓒已净过手面。
施礼毕,世人起家。
“杨明经安坐便是。”
殿试之日,御驾亲临奉天殿,并钦点十四名读卷官审读策论,为朝廷取才。
胡贡士嘲笑,还要再说,步队前已剩二十人不到。
杨瓒眨眼,再眨眼。
贡院特地遣人通报,除笔墨和表白身份的腰牌外,他物一概不准带入宫门,馒头点心一样不可。如有被查获,结果可大可小。大到不能插手殿试,也只能自认不利。
顷刻间,万籁俱寂,渺无声气。
借着拂晓前的亮光,杨瓒打量说话之人。
杨瓒恭祝谢丕“进士落第”之言,也有很多人晓得。
“本来是胡兄。”
此二人恰是执掌都察院,助弘治帝打造复兴之世的名臣:左都御史戴珊,右都御史史琳。
点名结束,殿中捧出贤人画像,殿试读卷官在前,率众祭奠贤人。
不见受宠若惊,也无傲然尽情。泰然自如,雨打不动,端得沉稳若斯。
流言的“配角”是谢丕,不敢同谢丕说话,却来找杨瓒的费事,又算如何回事?
“如何,心虚了?”
复试午后便可出宫,殿试却需整整一日,日暮方可离宫。
这几人出身蓟州,通过程文的干系,方才同王、李两人熟谙。对杨瓒的态度不见热络,倒也有几分美意。
轮到杨瓒,虽同世人普通低眉敛、足下无声,底气沉蕴又是分歧。得空还能不着陈迹的瞄上两眼。
十四人多是绯红补服,唯抢先三人着御赐麒麟服。
苍蝇不咬人,却实在烦人!
除了金吾卫远去的脚步声,唯有风过衣摆的飒飒声。
弘治朝政治腐败,两位都御史居功至伟,更以刚正不阿为百官称道。
十四名读卷官仍立在原处,看着贡士一一行过,不时点头,不时点头。
腹有诗书气自华。
几位读卷官同时抬头,弘治帝悄悄咳嗽两声,意义很明白,朕老眼昏花,就想看得清楚点。诸位就当没瞥见,谅解一下?
胡想夸姣,却非常长久,世人很快回到实际。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