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成长监测器:自我成长的六个小建议[第3页/共10页]
一旦构成“本身最优良”的认识,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都会很难发明本身很傻。
但是,前不久,有一名一年没见的前辈见到我,夸我说我的思惟成熟度在很短的时候内晋升了一大截,问我是不是闭关看了很多书。
“找甚么人聊?你有建议吗?”
再厥后,我去腾讯事情过,去知乎事情过。我发明,在至公司里,每小我都有牢固的岗亭,每小我完成本身的职责,并做到最好,统统流水线上的事情都能得以完成。这个合力获得的结果常常不是简朴将每小我的成果相加那样的增加,而是指数式的增加,远远超越一小我的力量。
如果你想运营一个项目,便能够考虑借助别人的力量,而不是只靠本身一小我。这个时候,你需求对项目有比较清楚的认知,并适本地看一些办理学的册本,体味如何办理团队,让全部团队发作出更大的力量,从而获得更大的回报。
如果没有,那就申明你这一个月没有任何进步。
杨绛先生说,年青的时候觉得不读书不敷以体味人生,直到厥后才发明,如果不体味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抵就是用糊口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糊口吧。
当时候知识付费非常风行,有一名朋友给我保举了“在行”App,2016年的时候,这个App就已经完成了A轮融资。你能够在这个平台上约见分歧范畴的专家,与他们停止一对一的说话,普通标价是200~500元不等。
碰完杯,我才发明他们的杯口都举得很低,只要我一个新人,杯子举得最高。当时,前辈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
我忍不住打断他说:“我们平时做候补打算,大多是因为事情的不成控身分太多。但是,你目前的题目只需求一个计划就能处理,为甚么要多此一举,把本身搞得这么累呢?”
但即便是如许,我也始终以为,讲座结束今后我还能记着的就是我目前最需求,且对我最有效的东西。一场讲座中,我只要学会一个别例,一种思惟形式,乃至只记着一个故事,就充足了。
看书和谈天,都不过是你有一种思惟,我有一种思惟,相互互换,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惟,乃至更多。
很多时候,我们风俗了“多个别例,图个心安”,如许不但会让我们忽视最好的体例,也会让我们心猿意马,没体例“一条道走到黑”,终究与胜利失之交臂。
在事情、糊口、感情、寒暄和学习中,都存在如许的征象。
1.上个月,我做了哪些事情,现在看起来很傻?
我们公司有每个月聘请业界“大咖”停止讲座的传统。
外向型的人更偏向于从外界的反应中获得能量,能够考虑与朋友对谈,向有经历的长辈就教。
“我的设法是,多找人聊一聊,不管你接不接管他的观点,不管你认不认同他的设法,找5~10小我聊一聊,你就晓得本身要选甚么了。”
在我看来,与行业内的100个精英说话一年,赛过一年看100本书。比起看书,与别人说话更能让我进步。
当代修建史上最为典范的名言是“Less is more”,意义是:少就是多。如果具有全数,则太累,那么不如给人生做做减法。
“吕白教员,您晓得金字塔道理吗?您感觉我们汇报事情都要应用金字塔道理,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