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我给大师换碗蜜浆来......[第2页/共3页]
何咸让思路在汗青长河中徘徊一番,才回到当下的汉末三国期间,解释道:“看当今天下,大河以北,地区广漠,山海夹峙,然幽州公孙瓒权势先成,拥数万步骑,窥测冀州,不成小觑。”
可中原和南边分歧,潮湿的气候和肥饶的泥土包管了食品的来源丰富,特别南边哪怕吃野果子都饿不死人。以是他们就少了一份和天作战的韧劲,一旦血气之勇消逝,就会一溃千里。
姚广孝将并州的宿世此生说了一遍,随后便如一名点评家般,剖析起并州的上风:“并州西有大河为屏,东有太行动阻,北乃大漠、阴山,南有首阳、底柱、析城、王屋等山,四周河道交叉,更南另有孟津、潼关及汾水、漳水。此地江山环抱,易守难攻,确为一处上佳之地。”
姚广孝眼中炯炯的神光转动了一轮,不置可否,反而诘问道:“汉室十三州,公子为何恰好挑选并州?”
“何况并州畜牧发财,可产良马;河道纵横,渔业可兴;山地延绵,林木广袤;更善晋阳一地另有煤、铁,唐朝杜甫便曾有首诗说‘焉得并州快剪刀,翦取吴松半江水’,可见晋阳冶炼业之盛。”
“并州啊……”姚广孝眼皮眨了眨,想喝口水,但发明碗中已经没水了:“并州初为唐尧的封国。虞舜因为冀青二州太广,遂将冀东恒山之地分出来,叫做并州。春秋时候,并州为晋国之地,比及了战国,并州又为赵国。”
“大河以南,兖、豫、青、徐,黄巾回旋,诸侯各处,争斗难休。局势瞬息万变,如暴雨整天,非是明智之人立业之地。”
“不过,半年以后,董卓便会西迁京都,占有关中之地。董卓即使无谋,自招祸乱,然凉州铁骑锋锐不成挡。唯有董卓身后,才可缓缓图之。如此算来,当今天下,只要并州之地可为龙兴之地。”
“这?”何咸一时语塞,好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可姚广孝却俄然一凛,如猛虎巡山,冷冷说道:“公子,贫僧鄙人,却也在庙中习过些许技艺,更随燕王上过疆场……”
汗青上,战力这东西仿佛和地区有着严格的辨别,越往北的民族战力就越是彪悍,越往南,那边的民族战力就越衰弱。
这个题目,他底子没有处理计划。
何咸一愣,蓦地换上一副笑容,讪讪说道:“大师曲解了,这不没水了嘛,我去给大师倒些蜜浆来……”
在汉朝十三州中,并州算是北方苦寒之地,可对于更北方的民族来讲,并州那边的百姓仍旧是绵软的汉民。特别汉末三国期间,中原混战不休,外族趁机崛起的比比皆是。何咸能到想到的,便有匈奴、鲜卑、乌丸这三大民族。
“你!”何咸怒到顶点,俄然抓起了水碗,看模样想在道衍和尚那光光的头上给他开个瓢儿。
说完上风,沉醉此中的姚广孝才展开了眼,有些玩味地看着何咸,持续提及优势来:“然相较于中原之地,并州并未沃野千里之地,田亩未几,不知公子如何应对?”
“江东之地,有大江为屏,易守难攻,可谓立业之地。但是豪民各处,山越纵横,阵势繁复,马队难行,要定其地,非十年不成。且有荆州制其地,守则易,出则难,要跨江入淮,横扫中原,遥遥难期。若要谋长远,图天下,此非上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