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史记乐毅列传[第1页/共6页]
其来岁,乐乘、廉非常赵围燕,燕重礼以和,乃解。后五岁,赵孝成王卒。襄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攻乐乘,乐乘走,廉颇亡入魏。厥后十六年而秦灭赵。
昌国忠谠,人臣所无。连兵五国,济西为墟。燕王受间,空闻报书。义士慷慨,明君轼闾。间、乘继将,芳规不渝。
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以是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因而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赵封乐毅于观津,号曰望诸君。尊宠乐毅以警动于燕、齐。
第二年,乐乘和廉颇带领赵军包抄燕国,燕国奉上厚礼乞降,赵国这才得救撤兵。过了五年,赵孝成王归天。赵襄王派乐乘替代廉颇。廉颇进犯乐乘,乐乘逃脱,廉颇流亡到魏国。而后十六年,秦国灭掉了赵国。
臣不佞,不能阿谀王命,以顺摆布之心,恐伤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义,故遁逃脱赵。今足命令人数之以罪,臣恐侍御者不察先王之以是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以是事前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古之君子,交毫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絜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摆布之说,不察冷淡之行,故敢献书以闻,唯君王之留意焉。
因而燕王又封乐毅的儿子乐间为昌国君;而乐毅也经常来往于燕国和赵国之间,燕、赵两都城把他当作客卿。乐毅最后在赵国归天。
太史公曰:始齐之蒯通及主父偃读乐毅之报燕王书,何尝不废书而泣也。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
乐间居燕三十余年,燕王喜用其相栗腹之计,欲攻赵,而问昌国君乐间。乐间曰:“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成。”燕王不听,遂伐赵。赵使廉颇击之,大破栗腹之军于鄗,禽栗腹、乐乘。乐乘者,乐间之宗也。因而乐间奔赵,赵遂围燕。燕重割地以与赵和,赵乃解而去。
乐毅留在齐国持续交战了五年,攻陷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把这些处所都设置为郡县归属燕国,只要莒城和即墨两座城没有被征服。恰逢燕昭王归天,他的儿子即位成为燕惠王。燕惠王在做太子的时候就曾和乐毅有不镇静,比及他即位后,齐国的田单传闻了这件事,就对燕国发挥反间计,说:“齐国没有被攻陷的城池只剩两座了。但是之以是没能早点霸占,是传闻乐毅和燕国新王有冲突,他想结合军队,留在齐国,本身在齐国称王。齐国所担忧的,只是怕燕国家数的将领来。”燕惠王本来就已经思疑乐毅了,听到齐国的反间之言,就派骑劫去替代乐毅做将领,并且召回乐毅。乐毅晓得燕惠王派人替代本身没安美意,惊骇被诛杀,因而向西投降了赵国。赵国把乐毅封在观津,号称望诸君,用尊崇宠遇乐毅的体例来震慑燕国和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