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第1页/共3页]
暮年及归天:宋哲宗赵煦即位后,司马光任陈州知州,后改任门下侍郎等职,并参与了一些朝政鼎新。元佑元年玄月一日(1086年10月11日),司马光归天,长年六十八岁,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
勤奋刻苦:为了编写《资治通鉴》,司马光夜以继日、彻夜达旦,恐怕本身因颓废睡过甚,迟误编书过程,特地命人用圆木做枕,称为“警枕”。
编撰《资治通鉴》:治平三年(1066年),司马光开端编撰史乘。宋神宗即位后,将此书定名为《资治通鉴》,任命司马光为翰林学士。元丰七年(1084年),《资治通鉴》共294卷全数完成,用时19年。这部书是中国当代第一部多卷本编年体通史,具有极高的汗青代价和文学代价。
记事范围: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 403 年)“三家分晋”,下讫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 年)“挞伐淮南”,涵盖了 16 个朝代、前后 1362 年的汗青。
司马光是北宋期间驰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以下是对他的详细先容:
5. 内容提要:
1. 根基信息:
论述体例:以时候为挨次、以事件为核心,通过对汗青事件、汗青人物的撰述,记录了各个朝代、各个国度兴衰递变的过程和群众大众在分歧汗青期间的保存状况、斗争环境。书中还节录以往史乘的批评,并以“臣光曰”情势颁发批评,表达对汗青事件、汗青人物的评价和对治国理政的定见。
反对王安石变法: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开端变法,司马光以为新法祸国殃民,因而数次上书,力陈新法的弊端,要求拔除新法,是以与王安石树敌。厥后,司马光分开京师,在洛阳用心修撰《资治通鉴》。
期间需求:中唐至五代十国的汗青经验以及北宋中期的积贫积弱,促使统治阶层和知识阶层思虑处理实际题目的体例,史学家们但愿总结汗青经历为实际办事。
喜好答题:从始皇开端请大师保藏:答题:从始皇开端小说网更新速率全网最快。
成书时候: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 年)始编,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 年)成书,用时 19 年。
思惟影响:其包含的国度管理思惟和汗青鉴戒意义对于后代的政治家和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他们思虑国度管理和社会生长的首要参考。
调剂两宫冲突:宋英宗即位后,慈圣光献皇太后同朝听政,司马光数次上书调剂宋英宗与皇太后之间的冲突,夸大两宫敦睦对于社稷的首要性。
1. 平生经历:暮年聪明:司马光出世于1019年11月17日,陕州夏县人,父亲司马池官至天章阁待制。他自幼就揭示出过人的聪明,7岁时听人讲《左氏春秋》,就能了解此中要义,而背工不释卷。“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更是传播千古,揭示了他儿时的机灵英勇。
温良谦恭:他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以“至诚为主,以不欺为本”,其品德可谓儒学教养下的典范,向来受人钦慕。
《资治通鉴》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奉敕主编的中国当代第一部多卷本编年体通史。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先容:
小我志向:司马光癖好史学,以为人君要管理国度不成不读史乘,遂发愤编写一部简明易读、贯穿古今的史学着作,而英宗、神宗等天子对他修书也赐与了大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