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初唐四杰[第1页/共4页]
3. 参与徐敬业起兵:嗣圣元年(684年),武则天废中宗自主。这年玄月,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骆宾王当时是徐敬业府属,被任命为艺文令,掌管文书秘密。他草拟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在文中对武则天停止了狠恶的进犯,列举了她的罪行,写得极有气势。
总的来讲,王勃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灿烂的明星,他的作品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骈文:杨炯的骈文作品中,序文创作最具影响力,现有存世的 12 篇序文,首要为送别和游宴题材。他的诗序作品内容活泼,骨气刚健,绝少有浮泛无物的作品,在表示伎俩上,融汇天然,说话典丽,行文自在而合于章法,极具传染力,代表作品有《王勃集序》。
肄业入仕:卢照邻出身王谢,自幼勤奋好学。他十几岁时,分开幽州赴江都拜笔墨学家曹宪为师,学习训诂音义之学以及《三苍》《尔雅》等。春秋稍大后,又北上洹水,向王义方学习经史。他博学多才,长于写文章。二十岁时,任职邓王府典签、书记,邓王很正视他,常称卢照邻是他的“司马相如”。邓王藏书丰富,卢照邻得以博览群书,受益匪浅。他曾随邓王前后到过寿州、益州、襄州、兖州等地。
2. 戏为檄文遭贬:乾封元年,东都洛阳制作乾元殿,王勃进奉《乾元殿颂》和《宸游东岳颂》。沛王李贤听闻其才名,招他为沛王府修撰,对他很正视。总章元年(公元668年),沛王李贤与英王李显斗鸡,王勃戏作《檄英王鸡文》为沛王扫兴,唐高宗以为此文教唆诸王冲突,下诏免除王勃官职,并将他赶出沛王府。
2. 骈文方面:现存119篇骈文作品,他的骈文对仗工致,文辞华丽,将华丽的文辞与昂扬的豪情相连络,为大唐骈文建立了气象阔大、骨气俊朗的清爽格式。代表作有《滕王阁序》等。
代表诗作:其代表作有七言古诗《长七言古诗《行路难》。《长安古意》中“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一句广为传播;《行路难》也揭示了他在窘境中的感慨与思虑。
4. 梓州参军:嗣圣元年(684 年),唐建国名将李积之孙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杨炯堂兄杨神让参与此中,兵败以后,杨神让及其父杨德干被诛,杨炯受连累,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
1. 诗歌:杨炯现存世诗 35 首,以五律居多,五言律诗和五言排律占 28 首,五绝 1 首,没有七言诗和歌行。其诗题材遍及,既有登临送别、歌颂征人远戍、神驰边关之情,也有写景纪行、酬答唱和之作。边塞诗颇受赞誉,代表作品有《参军行》《战城南》等,特别是《参军行》中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墨客”一句遍及传播,对后代边塞诗的创作具有较大影响。
卢照邻(约636年~约695年后),字昇之,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人,唐朝墨客。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合称为“初唐四杰”。以下是对他的详细先容:
1. 幼举神童:显庆五年(660 年),年仅 11 岁的杨炯应弟子举落第,被誉为神童,并被授散官,待制弘文馆,参与国度图书修撰事情。在弘文馆待制长达十六年,开初他对退隐与否不太经意,但跟着春秋增加,退隐的信心愈发激烈,期间创作了《青苔赋》和《幽兰赋》表达巴望宦途却怀才不遇的情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