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时代变了[第2页/共2页]
如果就这么放他们出去种地,实在有些华侈了。
郭威在一旁,很快就猜到,这恐怕是这些大户们已经服软了,心中也非常感慨。
“可他们现在试图扰乱粮价……”
看出了郭威的不解,魏征笑着给他解释道。
重新将管子视为圣贤,把这本书列为退隐的必读篇目。
现在李恪细心想来,他当初但愿王阳明去改革儒学,有些草率了。
哪怕理学身上有些瑕疵,可一代人也只能管一代人的事了,这些瑕疵毕竟是要留给先人处理的。
魏征很快就安排郭威等人,去监督崔氏、李氏各家的分炊事情,另有他们开释出来的奴婢,都被魏征收敛,安排到东北一带,编入屯垦兵团。
因此如果希冀王阳明能把儒学改革成他李恪想要的模样,恐怕还不如直接把《管子》从旧纸堆中扒出来。
反倒是以往他们这群朱门大户,喜好偷税漏税,这才是最大的不公允!
“所谓正大光亮,就是指的陛下的行事,陛下公布的法律是国朝法度,无需用机谋来测度他的情意。”
到了阿谁时候,就算不是至心分炊,也会真的老死不相来往了。
魏征微微一叹,苦笑着说道。
就像是专门为了证明魏征的判定,两人正在扳谈的时候,一名小吏仓促来报,清河崔氏屈就了。
民气不敷蛇吞象啊!
可他们之以是这么受欢迎,也是因为有实际的需求。
郭威似懂非懂,忍不住说道。
王阳明向来都没有跳出儒学的圈子,只是更多的接收了些佛道两派的谈玄思惟,也因为过于正视心性,导致很多心学门人,只会空谈。
这些人,他们这些大户里最多了,乃至有很多人都是世世代代专职的木工、石工等,就为给主家干活。
李恪心中非常欢畅,不管他们是至心想要分炊,还是装个模样给朝廷看,一旦分了财产,就是本来是想装模样的,也必然会呈现各种冲突。
郭威深深地叹了口气,有些踌躇的说道。
起码能够活得下去,并且兵团也需求很多晓得工匠活的匠人。
当时的理学,确切给士大夫或者知识分子们,带来了必然的心灵安慰。
魏征悄悄扫过这纸密报,信心实足的说道。
“他只是划下了一道标准,不管是百姓百姓也好,高门大户也好,全都一视同仁。这就像你们郭家,固然也算是士族,但陛下何曾将你们打入正册,弃之不消?说不得将来你还能成为一任宰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