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京都长安(第三更)[第2页/共2页]
诗仙和诗圣订交莫逆,是中国文坛史上最为巨大的事件,没有之一,为先人传诵。
就这般,李白插手到李昌国的步队中了。
“一别数载,无杜子美动静,但是,以杜子美之才,西入长安,必然能博得隽誉。”李白非常悲观,毕竟他晓得杜甫的诗才,人间罕见。
听得出来,他是至心欢乐。
李白一声感喟,微微摇点头,道:“杜子美固然才高八斗,倒是美玉埋于尘中,知者未几,除了我,另有高适知其才外,再无人知杜子美之才。”
这是李白《忆秦娥》名篇,这词牌是李白首制,今后以后才有《忆秦娥》这一词牌名,在文坛影响很大。
;
李昌国倒是晓得,此时的杜甫居住长安,这是好听的说法,说得更直白一些杜甫是困居长安,贫困得志,为了糊口而奔波,虽有不世大才,倒是无人赏识,让无数先人感喟。
“能得才名满天下的李翰林如此正视,这个杜甫必是了得。”高深丽眨巴着双眼,平增多少娇俏干劲。
李白和李昌国同时亮出了杯底,两人行动竟然分歧,不由得一愣,把酒杯打量打量,俄然之间,两人大笑起来,顿生惺惺相惜之感。
“杜甫?”
很快的,火线呈现一座雄城,虎踞龙盘,气象万千,气势澎湃!
“啪!”
――――――――――――――――――――――――――――
不但见证了千古名篇的出世,还是初创一个词牌名的名篇,李昌国倍觉幸运,红光满面,跟打了个大败仗似的。
“哎!”
此时现在,李昌国方才体味到“文章佳句佐酒”的妙处,只觉神韵无穷,恨不得再饮三百杯,心中大是感慨:“怪不得李白斗酒诗百篇,其中滋味如此诱人。”
李白阅尽天下藏书,堆集的学问就是放眼全部中国汗青,也没有几人比得了。
李白欢乐,李昌国更加欢乐,能与诗仙朝夕相处,那是多么的幸事!
要李白不悲观都不可。
酒还真是个好东西,能拉近人之间的间隔,很多人因喝酒而成为知己,至死不悔。
李昌国右手重重拍在额头上,暗自深思,他刚才是在用当代人的思惟在考虑题目,大错特错了。
但是,还真有人不知杜甫是谁,只听高深丽以猎奇的口气问道:“杜甫是谁?”
放眼中国数千年汗青,人才辈出,杰出的墨客很多,能与诗圣杜甫媲美的唯有诗仙李白了,能得李白正视的人,能不出人头地?
离了灞桥,朝长安进发。一起上,李昌国与李白谈天说地,震惊到无以复加的境地,因为李白的见闻实在是太广了。
李昌国翻着白眼,真有一巴掌把高深丽拍醒的打动,你是不是喝多了说糊话?
对于这位大文豪的插手,康德他们是欣喜交集,李白才名满天下,谁个不知,哪个不晓?更别说,对于来自安西都护府的康德他们来讲,李白是他们的高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