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世袭刺史的风波[第1页/共5页]
另有各地的人丁数,也有了不小的增加,据户部把握的质料,天下登记在册的有四百多万户,两千两百多万口,另有很多的藏匿户口。
贞观十二年,各地统计的粮食收成,另有国库的赋税支出都比上一年有了大幅的增加,长安及各地的粮食代价都保持着较低的程度,各地贸易贸易是一片繁华的气象,从贸易方面收取的赋税也在大幅地增加,按统计的数据看,比贞观十一年翻了一番。
几位有分量的大臣出列反对,李世民却不为所动,一副果断的口气道:“自古以来,割地以分封功劳大臣,是古今的通义,朕的意义是想让你们的后代,也一力帮手朕的子孙,以使得大唐万年持续;对朕的决定,众位爱卿都充满牢骚,莫非你们都不肯后代再帮手朕的子孙们?”
在封赏典礼开端前,按例天子李世民先说一番自吹自擂,国度大安百姓安乐的话,另有大臣阿谀奖饰天子所行之政深得民气的一大通马屁声音,接着是由户部尚书将这一年朝廷的粮食和赋税等支出环境在朝堂上宣读。
这些年所行之政,皆出于尚书省,作为百官之首的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功最大,加太子少师,赏绢两千匹,黄金五十斤,长孙无忌、李靖、高士廉、李道宗、侯君集、李世勣等重臣皆有犒赏,但除了房玄龄,皆是财物上的犒赏。
统统在京三品以上的散官,另有四品以上的实职,全数都到太极殿内插手朝会。
诏令方才宣布结束,左庶子于志宁第一个出来表示反对:“陛下,世袭刺史之事,古今事殊,非久安之道,还请陛下三思!”
李业诩想着又将会有一堆花花绿绿的布帛类东西搬进府中,这些东西又能够让府中的守财奴郑燕等人狂喜一阵了。
李世民虽欢畅,但也没有当着诸位大臣怕面翻看《氏族志》,而是将书放在案上,“皇族本就是最高贵的,如何能置于其他氏族之下?”
朝臣们指责李世民的一幕让李业诩有些目瞪口呆,特别是魏征最后骂李世民昏君的话,李业诩还是第一次见地到了这些大臣们当朝切谏乃至叱骂天子的事,做为天子的李世民,固然满脸的肝火,额头上都有青筋在跳,但又不好发作!
中书舍人、侍御史马周也很快站出来,奏道:“陛下,当代圣君如尧、舜如许的父亲,另有丹朱、商均那样差劲的儿子。陛来世袭刺史之策实施后,倘若让未成年的子嗣秉承父职,万一这些人骄横痴顽,在他们管理之下,这一州的百姓们会遭殃,国度也是以遭到丧失,”马周款款而说道,“如果想打消他的袭职,则其先人功绩尚在,有违陛下的初志;如欲保存袭封事,则他的罪过已昭彰于世,于民于法都不成容,这些都是难办之事。与其毒害芸芸众生,还不如将皇恩从已经死去的大臣身上割除,不留给子孙,这是很较着的事理。陛来世袭刺史,这看来是珍惜功臣们的作法,实在恰是害他们。臣以为只应当赐给他们食邑封户,如果真有才气,则量才授予官职,使他们得以尊奉皇恩而子子孙孙享用福禄!”
刺史是封疆大吏了,卖力一州的政务,这些世袭刺史的州都是上州,上州刺史还是从三品的职,李业诩想不通一贯圣明的李世民如何会做出如此笨拙的决定!这天子对劲过甚了么,还是头上顶着的变成了猪脑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