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盐税[第1页/共2页]
“盐税?”
“青雀,你来所为何事?”
“杜伯伯,我观你印堂发黑,怕是有疾,不如让太医好好诊治一番,有病则治,无病则防。”杜如晦再有两年就会因病而死,李泰想帮他一把。
“殿下是想办新学?”
“咳咳~孔老,本王可没说啊。不过我想为布衣开书院。”李泰只能往大了吹了。
“这个好办,陛下那边老夫去说。”
趁这机遇把创办新学的打算提早也不错。李泰30多岁就会病死,那必然是要晋升这个期间的医疗程度的,那办新学就势在必行,并且是越早越好。
“哦?那你倒是说说。”李世民看出李泰是有事,倒想听听他要说甚么。
五姓七望在大唐是一个庞然大物,自汉朝推行了察举制,这就把选才的权力给到了士族,上品无豪门,下品无士族。
是李世民的声音,他感觉李泰就是胡说。
李泰从速转移话题:“阿耶,两位伯伯,你们是守着宝山不自知啊。你们是不是把盐税忘了?”
只是办书院需求钱,去那里搞钱呢?
“错,是因为诸葛亮前两次都不在家。诸葛亮常常出去云游,并非坐在家里就晓得了天下事。”是啊,那诸葛亮在家里如何能够体味天下局势,他又没有手机。
李世民也一向想要减弱世家,只是五姓七望把持了教诲,即便推行科举多年,中榜的也没多少豪门学子。
房玄龄和杜如晦憋着笑,内心对这话也是极其认同。
李泰的话让孔颖达都眉头一皱,这是要重现百家争鸣?
“是有这个设法,大唐自建国以来,大兴科举,就是为了广纳天下英才,给豪门世子一个机遇但是豪门士子读不起书,能读得起书的大多是世家后辈,科举取的大多是五姓七望的人,说是他们把持了朝堂也不为过。以是,只要布衣读得起书,才气为朝廷招揽更多的人才。”
来到两仪殿的时候,房玄龄和杜如晦也在,个个都一副愁眉不展的模样。他们正在筹议本年的旱情,钦天监奏报,本年关中会呈现大旱。
孔颖达很必定李泰就是在抵赖,但听着仿佛又有那么一点事理。再细心想想,仿佛还真对,才学高的人不必然有本领。
李泰决定去找李世民,要点本金总不过分吧?
魏晋开端,九品中正制以及占田荫客制更是让这些世家强大无数倍,直到呈现科举制。
“自春秋期间,齐国管仲初创了盐政,盐铁之利但是立下汗马功绩,仅次于农税。自隋朝以来,盐、铁、酒皆无税。”
孔颖达一向想广施教养,晓得李泰要办布衣书院,立即动了心机。他的欲望说不定就能成真,他在李泰身上看到了但愿。
这老头也是驰名大儒,如果书院有要这么一名镇得住的人,那本身会事半功倍。
自此,朝廷用人都得看他们神采,他们保举的人天然是他们本身人,比起朝廷,他们更在乎的是他们的家属。
李世民是晓得这些的,他更猎奇李泰如何晓得这么多事情,他才多大,莫非是天赋?
李泰在归去的路上一向在想着如何挣钱。
“阿耶,我看你这神采,就晓得您在忧愁甚么?”
李泰看孔颖达这么焦急,内心也是感觉好笑。
李世民三人都不说话,蹙着眉头,脸上写着担忧。
“殿下,如果征收盐税,那盐价必将涨价。”
莫非之前的讲授体例不对?孔颖达在考虑是不是该换个别例教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