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佐平大人的抉择(上)[第3页/共3页]
“祢军兄跟你比,气度可差远了。”元鼎道,“忘了自我先容,鄙人元鼎,是公子祢军的朋友,也是沙吒相如的朋友,让扶余泰信赖大唐不会攻打百济的人,就是我。”
恩古悄悄拍打着扶余义慈的后背,道:“王,你累了,早该歇了,能撑到本日已是不易,又何必过分苛责本身?”
恩古一把搂住扶余义慈,不管这个梦是真是假,现在的扶余义慈都是脆弱的,需求暖和而柔嫩的度量来安抚。方文君说得没错,从唐军南下的一刻起,扶余义慈方寸已乱,让扶余孝率部迎敌、没有任何征象的立扶余隆为太子、派扶余泰去找唐军乞降、把泗沘城最后的武力交给扶余尧去抵抗、最后丢下王子和朝臣逃来熊津,一件跟着一件,一错再错。可她能怪他吗?在恩古眼中,扶余义慈就是个闲散的父老,执掌国度多年,早已怠倦倦怠,又不放心交给野心勃勃的王子们去打理国政,只好硬着头皮持续干下去。如是承平风景倒也无碍,恰好赶上大唐出兵东征,统统夸姣即将烟消云散,谁又能禁止统统的产生呢?
元鼎道:“不管是找来还是劫来,总归我们见面了,另有一只鹅腿的友情,该谈的事情,还是要谈。”
那人道:“大人不也是汉人?”
扶余义慈连连点头,道:“他,他来找我了,浑身是血!”
那人道:“大人身在番邦,身居高位,又如何寻根溯源?”
恩古道:“实在你做到了。海东各国,有哪个比百济富有,有哪个比百济百姓更加安居乐业?有哪个比百济文明昌明、百业畅旺?即便是渡海而来的汉人,比方祢植大人,比方文君,不也都在百济扎下根来?他们为甚么不走?因为舍不得百济的糊口,无忧无虑、没有苛捐冗赋的糊口。你曾说,天下治国之道,法家劳民、儒家诛心,唯有黄老有为,方能治大国如烹小鲜,举重若轻,还百姓以安康。你做到了,百济的臣民都看到了。就算几十年后,士民也会记念你当国的这段光阴,记念这个自在而充足的国度,记念蓝色的泗沘城,记念白马江上的渔歌,另有展翅遨游的凤凰台。”
为了不轰动城中百姓,扶余义忠以战时戒严的名义命令全城宵禁,任何人等不得随便走动,同时命熊津城的六千驻军加强防卫,并传令北境各城备战。
祢植等重臣的住处离行宫不远,骑马半晌就到。祢植本想骑马,可儿一败坏下来,就感受腰酸腿疼困乏不已,只好让家仆驾来马车,爬进车厢,直接歪倒在草席上,松开袍服衣衿,抓起酒葫芦不急不缓的饮下几口,总算是缓过劲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