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冗兵(下)[第1页/共3页]
自古以来,都是矫健者卖力耕耘,而老弱者安享闲适,我大宋却刚好相反,今矫健之人招募为兵前任其无所是事,而老弱者却要担负耕耘,的确是岂有此理!”
而反对的人,最如果担忧骄兵不成制,一但大量裁撤会引发激变。
朝议此事,多说是为了防备契丹。但是契丹国势已大不如前,我朝自不必再养百万雄师以备;
客岁因为战役,更是达到了惊人的八千多万贯,这个数字已当于明朝近二十年的税收总和。
何世宽提到一点,那就是灾荒之年招募青壮为兵是制止其兵变,这一点在立国初期应当说是合用的,现在大宋鼎祚已稳,底子不必再这么做;
范纯仁是个朴重的人,他支撑裁军毫不是拥戴蔡京这些改革派,而是他一样以为冗兵这项弊政已到了不得措置的时候,不然大宋岁入再多,也不敷用来填这无底洞。
故一遇凶岁,则留作农耕之人只剩下一些老弱。朝廷说是不收青壮为兵恐之为盗,岂知招募为兵当然使他们一时不至于落草为寇,却使得他们毕生骄惰而空耗国币;
到时朝廷为安抚军心,只能收还淘汰者,而朝廷会是以大失威望,此后再难号令这些骄兵。如果倔强推行,众怨难犯,梁朝因分魏博之兵,至张彦之乱,此事可为前车之鉴也。”
中书舍人林希接着出班道:“几十年来,除了西北之兵,大部分士卒未曾闻金鼓、识战阵,无所是事而饱于衣食,滋长骄横怠惰是必定;
轮到尚书左丞李清臣出班,只见他凛然说道:“自古善用兵者,可使之赴汤蹈火,现在厢兵与禁兵,有司不敢役,迫不得已暂用之,则谓之借用。那些兵将相互转告说,是官吏恳求于我们,而调兵的公文也称为要求;
兵士得赏,不以无功而受禄感到忸捏,反而嫌犒赏得少,比较犒赏的好与差,稍有不快意,则持戈而呼,聚众肇事,威胁天子调派的命吏;
国防空虚那更是笑话,王韶熙河开边,打得轰霹雷隆,章敦横扫荆湖,使蛮人至今服服帖帖,神宗五路伐夏,固然功亏一篑,但那绝对不是因为兵力少,战力差;
今大宋立国一百多年,外平僭乱,无敢抗敌之国;内削方镇,无强叛之臣,天下为一,海内晏然,立国不成谓不久,天下不成谓不广;
对于冗兵这个弊政,自仁宗朝开端,一批批大臣就接踵上书要求朝裁军。能够说裁军呼声一向没有断过。
大宋养兵百万,均匀三四十人就要养一个兵,这三四十人中,若扣去有力劳作的老弱,比例更是高得惊人,冗兵已经成为大宋最严峻的弊端,每年军费支出占去岁入的三分之二以上。
夫取兵于民则民稀,民稀则地步荒凉,地步荒凉则赋役重,赋役重则民气离;
现在入京宿卫的兵士,本身不拿甲胄而让别人替拿,禁兵分发口粮,本身不背而雇人帮背,骄惰如此,怎能希冀他们流汗流血保家卫国?不过是白白破钞国用。”
真正要处理题目,绝对不能在朝会上这么漫无边沿的会商,如许底子争不出个成果来。
西夏更是亲信之患,频频侵犯关中,凡此各种,非镇以重兵,不敷以震慑敌胆,裁军之议由来以久,然数十年未决,皆因诸多顾虑,为社稷之安危,为鼎祚之持续,臣觉得裁军当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