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0【两袖清风常知县】[第2页/共3页]
仅这一趟,便净赚了一千八百多贯。
哼!
剿匪?
关头这还只是济南府,如果运到东都城里,只怕利润会更高。
细心赏识了半晌,常知县暴露对劲的笑容:“到底还是这白糖点出的汤沫美妙。”
再比如徐家,若要遵循规定,丧事只能办三天,但现在却早已颠末端刻日。
只见木盒中,悄悄躺着几块银铤。
“阿郎,郑家大郎来了。”
《礼记·王制》:“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蒲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三月而葬。”
郑夫人还不断念,说道:“常知县克日不是在征象弓手么,使些银钱,让他去剿了那韩二。”
无他,只因方才他收到妻弟的来信。
能在炎炎夏季停尸这么久,得益于现在高深的防腐技术。
得了叮咛,福伯回身出了书房。
如果粗盐供应得上,想来下一趟起码能赚三千贯。
看大小分量,想来应有十多斤,遵循现在的银价,折算过来便是500贯。
说着,他将木盒推了畴昔。
县衙书房。
想到这里,郑大郎应道:“那俺便去一趟罢。”
俗话说得好,女要俏,一身孝。
目视着郑大郎的身影消逝在视野中,常知县嘴角勾起一抹嘲笑。
昨日,管家派去杀安娘一家的五个护院,今早被人发明了尸身。
福伯先是摇点头,随即猜测道:“俺见郑家大郎抱着一个木盒,想来必是有事求见阿郎。”
四人被一刀枭首,另一人则被一杆木枪钉死在地上,其伎俩一看便知是韩桢所为。
如此神勇,怕是比之古之虎将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果换做几天前,面对这笔500贯的润笔费,常知县会毫不踌躇地收下。
常知县好整以暇地问道:“不知郑员外有何事?”
同时,北宋朝廷还倡导厚养薄葬,丧事从简。
若不是体味常知县的为人,单凭这番话和这副做派,只怕现在他会感觉这是位两袖清风,一心为民的好官儿。
“不知。”
说罢,他抱着木盒出了书房。
别的一人则唤伍延,虽与他们二人年事相称,但算起辈分来,还是两人的姑父。
“可叹那贼寇英勇,非常人能敌,是以想请知县上书一封,调遣镇水兵来帮手剿匪。戋戋薄礼,不成敬意,只当为知县润一润笔。”
此人乃是郑家家主,也是郑夫人的大哥。
听到福伯的禀报,常知县心下迷惑:“他来干甚?”
闽地的丧葬乃至演变成了一种攀比的风俗,若家人归天,必然要大办丧事,宴请亲朋邻居。
公然,只见常知县正色道:“令妹表情吾了解,但朝廷法度岂能乱来?那韩二连同部下,只不过戋戋六人,如何能轰动镇水兵?你且宽解,本县已扩招弓手,日日练习,待到机会成熟,自会遣人剿匪。”
常知县沉吟道:“且唤他出去。”
那女人已年过三旬,面貌不过尔尔,但现在披麻带孝,反而有类别样的风味。
常知县语气暖和道:“且去罢,福伯送客。”
“大哥,姑父,俺咽不下这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