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斧声烛影(一)[第1页/共3页]
赵匡胤看看又已经空了的金樽,只是点头,沉声道:“满上”。比起已然滴血的内心,伤身,又算得了甚么呵?
“则平,慎言”,赵匡胤皱眉道,“朕知你和光义向来反面,光义平素里,或许是有些逾矩、放肆,但你说他有弑君自主之心,却未免有些危言耸听,乃至是用心叵测了,你是要诽谤我们兄弟吗?”
“宜早不宜迟,迟则生变”,赵普急于敲定此事,不得不逼迫道。
“臣觉得,此等狼子野心之人,无父无君,何异于禽兽,陛下切莫再踌躇,人无伤虎意,虎有害民气,陛下待其如手足,其待陛下,却那里另有半点血脉亲情?陛下不成再犹疑不决,当断不竭,反受其乱!”
“明早解缆总行了吧”,赵匡胤低喝道。
定定神,走出昨夜与赵普对话的回想以及相伴而来的思路,赵匡胤顺手取下帐内兵架上的金斧,立在脚边,以支撑本身心力交瘁的身躯,喃喃道:“朕毫不准五代的暴戾重演,此次,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插曲,朕能够将其消弭于无形,必然能够的”。赵匡胤紧握斧柄,眼神中充满果断,却又分外苦楚。帐外,北风还是呼呼而过,风声里还模糊异化着枢密使、领忠武节度使曹彬批示班直侍卫撤往核心的传令声,以及侍卫们划一的踏步声。
“快刀斩乱麻?那是朕的同胞兄弟,你让朕如何下得了手?!”
晋王赵光义,是本身的亲弟弟,并且这么多年来,恩宠有加,乃至就在前不久,赵匡胤还专门颁诏,宣布早朝列班时,晋王序在宰相之前,以示荣宠。更何况,十多年来的南征北战,兄弟二人,向来都是并肩作战,存亡相依,早已非浅显人家的兄弟之情能够对比。却也正因为如此,这类叛变才分外不能被接管。
“分开开封?去哪?”
~~~
“诺”,老寺人应诺道,在他正要退出大帐时,又听赵匡胤弥补道:
“陛下,臣有要事启奏。如臣所料,晋王早有不臣之心,现在他已决定罢休一搏,欲刺杀陛下。”
本相,就是本相。实际,而又残暴。能将最健旺有力的人,也压得喘不过气来。
“好,等朕郊猎时,你留在京师吧,务必确保开封统统无虞,将这场风暴形成的侵害,节制在最低限度”,赵匡胤语气稍稍暖和下来。
“官家……”
赵普晓得赵匡胤已被密奏中附列的证传闻服,乃回声答道:“晋王,早已呈尾大不掉之势,陛下为本身计,为子孙计,皆应先动手为强。晋王的权势盘根错节,我们在京师的任何安插,都不成能让他毫无所觉,陛下若想以雷霆手腕消弭这一危急,而不卷起过分激烈的政治风暴,则唯有分开开封,将风暴引离”。
“官家……”,老寺人忍不住再次发声,却终究将劝谏的话头咽住,冷静地给赵匡胤再次斟满酒樽。
“这……”
“罢了,还是先让曹彬将帐外侍卫撤去,五十步内不准留人”。
开封郊野,暮色深沉,不过,相较于帐外幽森的夜象,大宋王朝建立者赵匡胤现在的内心,却还要更加阴沉。各种愁闷、愤激、无法的情感,纷至沓来,难以排解,让他极感胸闷,唯有依靠手上的些许杯中之物,聊以解忧罢。侍立一旁的老寺人轻声地劝谏道:“夜深天寒,官家还是早些安息吧,切莫再饮了,过饮伤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