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第1页/共5页]
世无常贵,事无常师;贤人无常与,无不与;无所听,无不听;成于事而合于战略,与之为主。合于彼而离于此,战略不两忠,必有反忤;反因而,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其术也,用之于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用之于国,必量国而与之;用之于家,必量家而与之;用之于身,必量身材气势而与之;大小进退,其用一也。必先谋虑计定,而后行之以飞箝之术。
摩者,揣之术也。内符者,揣之主也。用之有道,其道必隐。微摩之以其索欲,测而探之,内符必应;其索应也,必有为之。故微而去之,是谓塞□匿端,隐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无患。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分歧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若张置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常持其网驱之,其言非常,乃为之变,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己反往,彼覆来,言有象比,因此定基。重之袭之,反之复之,万事不失其辞,贤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覆以验来;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动静真假之理,分歧来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覆6者,贤人之意也,不成不察。
古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变象比,必有反辞,以基听之。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或是以,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行动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皆以先定为之法例。以反求复,观其所托。故用此者,己欲安静,以听其辞,察其事,论万物,别雄雌。虽非其事,见微知类。若探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也。符应不失,如腾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
鬼谷子抵戏
鬼谷子摩篇
用于人,则空往而实来,缀而不失,以究其辞。可钳而纵,可钳而横;可引而东,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虽覆,能复不失其度。
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必以其甚惧之时,往而极其恶也,具有恶也,不能隐其情:□□必知其变。打动而不知其变者,乃且错其人勿与语,而更问所亲,知其所安。夫情变于内者,形见于外;故常必以其见者,而知其隐者;此所谓测深揣情。
事之危也,贤人知之,独保其身;因化说事,通达战略,以识纤细。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其施外兆萌牙□之谋,皆由抵戏。抵戏之隙为道术用。
故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楗可开。故贤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楗万物。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高贵,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成。能够说人,能够说家,能够说国,能够说天下。为小无内,为大无外。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随而入。阳还终始,阴极反阳。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此六合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