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勤政无为――清文宗咸丰[第2页/共7页]
称帝春秋:20
1)、错登大宝
奕詝与奕,他们俩都受静贵妃扶养。道光在连丧三位皇后--孝穆成皇后、孝慎成皇后、孝全成皇后的哀痛之余,没有再册立皇后。便册静贵妃为皇贵妃,摄六宫事。奕詝与奕小兄弟俩,都在上书房读书,春秋附近,干系密切,并无嫌猜。不过,奕詝读书比奕早一年。奕詝6岁开端读书,徒弟为杜受田。
10月13日,联军占有安宁门,北京沦陷。10月24日,中英《北京条约》签订;25日,中法《北京条约》签订;11月14日,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割占中国国土40万平方千米。至此,第二次鸦片战役结束。中国再次丧失了大量主权和国土,向半殖民隧门路又进步了一步。此中,鸦片贸易合法化、华工出国及答应本国人前去本地布道,都使中国的社会冲突更趋激化。
道光应当立奕,而不该立奕詝,咸丰错坐了天子的宝座。
一说:追思亡后而施恩其子。奕詝的生母孝全成皇后,由贵妃晋升为皇后不久,就俄然死去。有一首《清宫词》写她暴死,事多隐蔽。传说道光帝非常哀思,决定不立其他妃嫔的儿子,而立皇后生的儿子奕,以此告慰孝全成皇后的亡灵。
1858年5月20日上午8时,额尔金、葛罗在联军打击筹办完成以后向清当局收回最后 通牒,要求让四国公使前去天律,并限令清军在2小时内交出大沽炮台。上午10时,联 军轰击南北两岸炮台,各台守兵抖擞反击,打死敌军100余人。但是因为清朝官吏临阵逃窜,后路清军没有及时声援,导致炮台守军孤军奋战,最 后各炮台全数失守。联军随即溯白河上驶,达到天津,还扬言要打击北京。清朝统治者感到战守两难,当即派出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前去天津媾和。
英、法联军占据广州后,四国公使纠结北上。1858年4月,四国公使在白河口外会 齐,24日即别离照会清当局,要求派全权大臣在北京或天津停止构和。英、法公使限定 6天内答复其要求,不然将采纳军事行动。美、俄公使佯装调剂,劝清当局从速构和。 清当局不能精确判定英、法下一步的行动,又希冀美、俄补救,既不作当真的战役筹办, 又没有同侵犯军作战的决计。
第二,帝胤权势。在咸丰死时恭亲王奕30岁、醇郡王奕20岁,都年富力强。大敌当前,咸丰天子和军机大臣、御前大臣、外务府大臣等,多逃到避暑山庄,几近没有一小我身临火线。恭亲王奕、醇郡王奕都是空有爵位的闲散亲王、郡王,既不是大学士,也不是军机大臣,更不是御前大臣,却要挺身在第一线,措置那么一个乱摊子。奕等本来就对咸歉收上皇位心胸不满,且被罢掉军机大臣、宗人府宗令、八旗都统,要往承德奔丧又遭到回绝,特别是他作为咸丰天子的血亲而未列入“御赏”、“同道堂”章顾命大臣,于情于理,都不铛铛。旧怨新恨,会聚一起。何况,恭亲王奕不是伶仃的一小我,他同诸位兄弟——没有官职的醇郡王奕等结合起来,同帝后权势结合起来,同朝中顾命大臣以外的权势结合起来,构成朝中一股强大的政治权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