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题目与眼前场景毫无关系[第3页/共3页]
并且,恰是在他争夺储君之位的关头时候写下的。
上方,朱元璋眼中闪过两道锋利的目光。
朱允炆愣了一下。
古道如白练,蜿蜒伸展;雄关似银涛,静卧无声。
这首诗不但贴合主题,符合情境,还恰好表达了现在他的心志,精准地凸起了他的豪放气势。
既然是当场作答,不必过量考虑,随性而成。
朱元璋固然只念过两年书,但他酷好学习。
他出完题后,深深看了朱允炆一眼。
下方的文臣武将们也不再说话。
不过,也有人瞥了眼黄子澄,立即明白了此中启事。
想到这里,朱允炆微微一笑:"倒是有些句子,只是恐怕不敷高雅。不过,既然三弟问起,那二哥就献丑了。"
黄子澄也愣在原地。
现在朱允熥所吟之句,竟让他想起往昔所见所闻。
黄子澄明显不会替他得救,这意味着他底子没法提早备好诗稿。要在如此短的时候内创作一首不逊于朱允炆水准的诗,绝非易事。在场的多是科举出身,善于舞文弄墨,信手便可成篇。但是换了他们本身,也一定能轻松应对这般应战。
如此看来,朱允熥恐怕难以得胜。
“先前还口出大言,称赛过二皇孙,现在却闪动其辞,莫不是怕写诗丢脸?”
此时出这道题,想必是朱允炆早已写过的。
比如,朱元璋非常讨厌那些写奏折时故作高深的人。
吟完诗句,他谦逊地说:“诗文小事,我夙来不在乎。”
“妙极!”
世人群情纷繁,言辞更减轻烈,乃至有些刻薄。
他话音刚落,便有人反唇相讥:
“听令!”小寺人仓猝筹办好了纸笔。
朱允炆提笔即书:
“唉!”
题目与面前场景毫无干系。
这类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乃至是成吉思汗都不放在眼里的态度,是多么的傲慢啊?
在他们看来,朱允熥这是借诗抒怀,在作答时再次向朱元璋表白本身对储君之位的巴望。
他谛视着朱允炆,嘴角闪现笑意。
大殿内,一片沉寂。
“诗词歌赋不过是雕虫小技。”
“妙哉!”
朱允炆孝敬且爱读书,喜作诗文,是个合适的守成之主。
……
……
他担忧朱允熥有所筹办,以是特地反其道而行之。
不是说一炷香时候吗?
若非顾忌到他是皇孙的身份,这些人早就破口痛骂了。
北风掀动旗号舞,寒气磨砺刀剑锋。
这般景色,入画皆宜,千古歌颂,任人吟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