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六十七章 照本宣科[第1页/共4页]
他们发明府城的百姓糊口也并不敷裕,税收太重、赃官贪吏横行等题目仍然存在。
朱瀚见知府如此,心中稍安,道:“知府大人能如此想,甚好。不过,你还需将此事禀报下属,让他们也晓得百姓的痛苦。”
朱元璋闻言,龙颜大悦,哈哈笑道:“好!好!有你们二人出巡,朕便放心了。你二人此行,定要细心体察民情,为朕带回最实在的官方声音。”
县令闻言,吓得浑身一颤,赶紧跪倒在地:“公子息怒,下官知错了。下官定会细心查对税收之事,确保不再减轻百姓承担。”
朱瀚微微点头,道:“我等听闻府城税收太重,赃官贪吏横行,百姓糊口困苦。不知此事是否失实?”
浊浪翻涌的河滩上,数百民夫在鞭声中劳作。有人抬着石块俄然踉跄,监工扬鞭抽去:“装死?打二十鞭再丢河里醒神!“
一日,两人来到了一处偏僻的村庄。村庄里房屋陈旧,百姓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
朱瀚闻言,心中涌起一股肝火。大明境内竟然另有如此贫苦的村庄,百姓们竟然连温饱都处理不了。
一起上,他们看到很多衣衫褴褛的百姓,在田间地头辛苦奋作,却仍难以充饥。
夜幕来临,朱瀚与朱标找了一家堆栈住下。他们坐在堆栈的房间里,商讨着接下来的打算。
县令赶紧道:“公子请讲,下官定知无不言。”
朱标附和地点了点头,道:“皇叔说得是。那我们接下来去那边?”
县令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见到朱瀚与朱标,赶紧起家施礼:“不知两位公子驾临,有失远迎,还望恕罪。”
朱瀚摩挲着茶盏边沿,指腹沾了层薄灰:“衙门门槛上的铜包浆都磨得发亮,可见膜拜之人络绎不断。殿下可重视到后堂挂的'明镜高悬'匾额?“
“今早只喝了碗稀粥……“妇人俄然想起甚么,“粥里加了野蕈!邻家说后山长的红伞菇能充饥……“
来到县城,朱瀚与朱标换上浅显百姓的衣裳,混入了人群中。他们看到县城的阛阓固然热烈,但百姓们的脸上却难掩怠倦与愁苦。
朱瀚半蹲下身,两指翻开少年眼皮:“瞳孔发散,唇色发绀,这是中毒之兆。“他转头问妇人:“孩子可吃过甚么?“
“工部设想用石块,你们就照本宣科?“朱瀚将芦苇杆插入淤泥,刹时没入半尺,“这般坚固地基,水一冲就垮!重修时又要再征民夫,好个生财之道!“
老者闻言,眼中闪过一丝但愿的光芒。他赶紧跪倒在地,叩首谢恩:“多谢两位公子,多谢两位公子啊。”
“皇叔,这府城衙门怕是烂到根子里了。“朱标望着知府奉承退下的背影,眉间拧成川字,“方才那师爷递茶时,袖中金银碰撞之声清楚可闻。“
“两位公子,你们有所不知啊。这村庄本就瘠薄,又比年罹难,庄稼颗粒无收。官府固然也发放了一些赈灾粮,但底子不敷我们这些人分的。我们这些老弱病残,只能靠着野菜树根度日啊。”老者边说边抹着眼泪。
朱瀚皱了皱眉头,低声对朱标道:“殿下,看来我们得好好查查这税收之事了。”
朱瀚点了点头,沉声道:“殿下所言极是。不过,我们也不能仅凭一面之词就下定论。还需多访问几处,体味更多的环境。”
县令闻言,神采一变,支支吾吾道:“这……这……下官也是受命行事啊。上头的号令,下官也不敢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