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纷至沓来[第2页/共3页]
事关国度安危,这姚宗文竟敢因为私怨,便随便构陷代天巡狩的封疆大吏,足以印证其心中早已落空了所谓的"任务感"。
听到此处,朱由校那里不清楚泰昌天子亲身将姚宗文擢升为太常寺卿的企图地点。
呼。
对于内阁首辅方从哲"冷眼旁观",朱由校心中多少另有些预感,毕竟在他看来这位独相七年的三朝元老已是有些心灰意冷,只等着朝中御史言官"弹劾",便会顺势引咎辞职,回籍终老。
"树欲静而风不止呐.."轻叹了一口气,朱由校将目光自远处落日余晖收回,转而盯着身后被重新摆放整齐的奏本,脸上的神采非常无法。
如若说朝中御史言官的弹劾还勉强算"小打小闹"以外,那么昨日由通政司卿亲身呈递进宫的奏本,便是完整令朱由校认识到明末"党争"的残暴。
曾于万积年间巡按辽东,后被泰昌天子亲身汲引为太常寺少卿的姚宗文上书弹劾辽东经略熊廷弼,指责其从客岁春季到任以后,一向停滞不前,且暗中与建州女真有手札来往,恐有通敌之嫌。
不过令朱由校稍有些不测的便是,任凭朝中御史言官"挥斥方遒",包含内阁首辅方从哲在内的三位阁臣倒是无动于衷,迟迟没有了局。
私怨!
此中言辞最为锋利者,更是将锋芒对准了继位不过十余日的天子,诸如"拆毁豹房","用心读书","谦虚纳谏"等字眼,看的他这位司礼监掌印都是心惊肉跳。
此等无稽之谈,莫说朱由校具有上帝视角,只怕就连本身的"前身"也不会信赖,毕竟这罪名未免有些过于怪诞。
传闻奏事的御史言官们就好似嗅到腥味的猫普通,顿时来了精力,将奏本不竭送入宫中。
那熊廷弼但是神宗爷爷和先帝两位大明天子钦点的"辽东经略",你姚宗文多么身份,竟敢在毫无按照的前提下,大放厥词。
这如果在国朝初年,光是这"平空假造",便足以令姚宗文满门抄斩。
只是很快,朱由校便从错愕中醒转过来,既然这姚宗文并非东林官员,乃至还与东林水火不容,又岂会主转动劾辽东经略熊廷弼,乃至还妄言熊廷弼私通建奴...
固然朱由校心中也晓得本身"留中不发"的行动,定然会背上"怠政"的骂名,但女真发兵期近,他毫不会令史乘上的"悲剧"重演。
眼瞅着便要酉时,低垂的穹顶已然逐步西沉,身着常服的大明天子朱由校立于窗柩旁,盯着外间随风摇摆的落叶,迟迟不发一语,脸上的神采有些阴霾。
回想史乘上那一行行令人触目惊心的笔墨,巡抚周永春丁忧,经略熊廷弼离职回籍,辽沈重镇在半个月不到的时候就接连沦亡,数百万辽民流浪失所,家破人亡...
虽说他一贯尊敬读书人,从不在外臣面前摆"内相"的架子,但此时心中也不免对姚宗文生出些许抱怨。
"不但如此,"舔了舔有些干涩的嘴唇,老寺人王安又持续解释道:"这姚宗文不但不是东林官员,反而与东林很有分歧..."
像是发觉到朱由校心中所想,不待朱由校出声扣问,老寺人王安便是主动解释道:"姚宗文昔年受命巡查辽东时,曾与熊经略产生间隙..."
饶是早就晓得东林"好斗",但他也没有推测,这才短短半个月不到的时候,志在"众正盈朝"的东林君子们便迫不及待的开端了"解除异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