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私谈甚深[第1页/共5页]
俞咨皋盯向于可远,但见于可远的眼神波澜不惊,涓滴没有情感起伏。
“可惜,你如许的人如果投身军中,也会有一番高文为的。”
于可远拱手道:“环球无清浊,谁欤障倒澜。独能驱雁鹜,不使污鵷鸾。为文为武,其心皆是朝廷,其行皆是天下百姓。唯有忠心报国,方可回报大人恩典。本日已叨扰多时,草民这就告别,望大人保重!”
李孝先浑身止不住地颤栗。
“大人明鉴。草民实在无路可走,不得已而为之。”于可远顿了一下,然后道:“获咎了知县,草民唯恐过不了县试一关。景王卧病在床,裕王为大明朝诞下第一名皇长孙,以严嵩为首的景王党,以及以徐阶为首的裕王党,这几年必将有大行动,山东已是风雨飘摇,草民虽鄙人,愿向朝廷效犬马之劳,为还朝野一片明朗敬献一点微薄之力,只求大报酬草民斥地一条公允的科举之路。”
于可远上前两步,对着坐在椅子上的常育温道:“草民大胆问一句,大人是否定可方才讲过的那番话?通倭一案背后,是否另有旁人教唆?”
俞咨皋:“你在邹平那边人生地不熟,户籍一旦办好,立即回东阿,以免节外生枝。”
来到城门口,林清修改在这里等着,见到于可远身后的十名亲兵,不由又是一番感慨。世人遂一起同业,往家中赶去。
“你本年十四岁?”
县衙人虽多,但像通倭如许的大案,不宜让太多人知情,以是才有这位正九品的主簿兼任书办职务。干这么多年,甚么样的话该讲,甚么样的话不该讲,他比谁都明白,像李孝先刚才所讲的,就犯了好几个忌讳。
“两位革员干系严峻,县衙人手不敷,我会派亲兵协同护送。”俞咨皋斩钉截铁道。
主簿握着笔杆的手都发颤了,“这……这也要记吗?”
“好。有理有据,有退有进,有勇有谋,志向高远,我并没看错人。”
“无妨,你持续讲。”俞咨皋立即以目止住副官,声音平平似水。
俞咨皋可惜地端起茶。
主簿紧绷着脸,就是不动笔。
李孝先不能不答话了,像是卧病在床的白叟,缓缓抬起左手,衰弱有力地一摆,“记,都记下来吧。”声音也非常孱羸。
“大人,邹平县是否也在入征的名单?”
太不测了!
这是制止县衙的人半途灭口。
“草民服膺于心。”
“请大人直言。”
常育温望向俞咨皋,沉默了一会,“我确有此言。”
“再过两个月,草民便十五岁了。”
“大人既然要草民诚意相告,有些话无妨明说。”
于可远先是行了一礼,也不客气,直接坐了下来。
俞咨皋淡淡道:“在这里,我不得不提示一点。依大明律,各级衙门下属因公罪犯案,涉案部属如官士卒书办差役,凡受命履行者概不连累,正所谓‘千差万差,受命不差’。常育温,倘若你果然是受某位下属教唆办事,固然不能免掉极刑,却可制止抄家放逐。但你若真是胡乱攀扯,你的家眷更要罪上加罪!”
“猖獗!”俞咨皋身边的副官呵叱一声,如高山一声雷,炸响在于可远的耳畔。
周礼靠在椅子上,久久不发言,直到俞咨皋又喊了一声“公公”,他才展开眼睛,“咱家只讲一句话,凡事遵循朝廷的端方办,准没有错处。”说完,又闭上了眼。
“你倒是机灵。”俞咨皋望向于可远,“但本将军无党无派,通倭情事是有确实证据的,并不针对李孝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