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五章 车队[第2页/共3页]
现在的灵丘铁,说白了是抢之前的缺额,北方各地缺铁都很短长,遵化铁场从官办到开张就是一个大趋势,现在朝廷用铁都是采买闽铁,官方就更不必提了。
(本章完)
只是就算是五千万斤,也就是几十万两的银子的买卖,还得扣除本钱和物流,想来也真是不值。
到了分号处,方义和这里的人做了帐目交代,然后过来几十号扛活的夫役卸货,李慎明一时无事,叫随员把行李拿去安设,本身在店堂里看卸货,顺道也等着李国宾过来。
“老兄辛苦。”李国宾的用度是张瀚早就给过了,李慎明也不客气,吵嘴含笑着应下来,看着李国宾这地头蛇仓猝拜别。
至于和裕升在京师的干系,李慎明没有筹算动用,和裕升毕竟只是浅显的商号,在大同也不是头一份,范家等大商家论秘闻还比和裕升要强一些,在京师就更不必提了,和裕升排不上号。
生铁也好,精铁也罢,毕竟只是质料,一斤精铁的代价和一斤猪肉的代价相差未几,一家商号想出售一年几千万斤的猪肉当然是绝无能够,对于精铁来讲倒是非常轻松的事情,大明一年的精铁缺额极大,详细的数字不会有人晓得,但在北方一年出售三千万乃至五千万上好的精铁信赖都是很简朴的事。
雪下的很大,但街道上的行人还是摩肩擦踵,以李慎明的经向来看,行走路过的人几近都是行商或是各店的伴计,很多车马在宽广的街道上来回行走着,或是满车卸货,或是空车装货,京师一百多万人的耗损和采办力非常惊人,北京四周的都会则会到京师来采办一些本地买不到的货色……比如南货,倭人的货色,朝、鲜货,从张家口运过来的各种蒙古或是回子的特产,在北京,几近能买到统统统统人们能设想获得的货色,光是香料就有几十种之多,还是在永乐年间,南洋的贡物就有大量的特产,包含苏木和各种香料,近年来海贸繁华,有更多的西欧货和南洋货进入大明,不过量半是一些豪侈品,占据的市场份额非常有限。
两天以后,李慎明在京师拜见了十几个官员,多数是山西同亲,晋党现在没有主心骨,也没有拿的脱手的人才,已经是形同散沙,不过山西的有钱人有叫后辈读书长进的风俗,并且在读书上向来舍得费钱,以是山西籍的官员还是很多,李慎明平时就将这些官员的干系运营着,这时自是该用便用。
张瀚在京师有动静来源和可靠的人手,但李慎明感觉这些人多数是在贩子探听动静,别的就是抄抄邸报,算不得甚么了不起的本领,凡事还是靠本身的干系和李国宾来做较为安妥。
这类份额的抢占有个过程,在弥补了空缺以后就是市场的比赛,然后渐渐灵丘铁占据市场,再按照每年的用铁量来出产……李慎明现在摸不清,包含李国宾和那些大东主,另有灵丘方面都摸不大清楚详细的量有多少。
“京师销路往下去如何?”
李慎明对海船
“天津之行如何?”
“张东主只是叫我先去看看,鄙人在天津寻了一个叫段世明的千总武官,他是船长,另有一个跑惯海的船长,这船有一千二百料大小,船很大,连船长带海员是现成的,段世明开价要七万两卖给我们,这个价有些狮子大开口,我问了张东主,他说等等再看,不焦急。按此前说好的也是先租船,晾着那段世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