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三章 雄师过大江[第2页/共3页]
信末,一句“凤督实非救时之相,然却可为治国能臣。”
淮西兵将的个人降顺让已经风雨飘摇的南明小朝廷完整落空了最后一口气。
别的,也是陆四给明朝方面时候,让他们当真核阅,好好想一想是持续顽抗到底,还是挑选向大顺臣服,使战役真正来临中原大地。
一方面是因为顺军经太长达半年的交战也急需休整;另一方面则是大顺方面需求消化掉已经占据的湖南、湖北、江西三省。
“瑶草当知,不管淮西兵是否去安庆,南都都有沦陷之伤害...”
马士英那里情愿放弃兵权。王铎急不成耐,又在十六日上疏说:“臣察得金山一带西至龙潭,兵不满七百,枢臣饰觉得数十万,此何时髦以此固宠诳君欤?”
高鸿图筹办将黄得功的军队调到长江以南的承平府,刘良佐同方国安的兵马则摆设于江北。
不幸王铎浑不知本身正在替大顺处理最头疼的一件大事。
隆武二年正旦到三月,长达三个月的时候对明朝占有绝对军事上风的大顺军,却俄然个人停下了进军脚步。
黄、刘、方等人的兵马皆由马士英节制,南京兵部绕过马士英直接变更归其节制的三总兵,明显不太合适,起码也当在事前将此环境通报马士英。
原是想再等一等,看看南都那边是否真的想以史可法代替本身,未想内阁首辅王铎竟然以为马士英在淮西两年,不但抵抗左兵不力,也畏战不敢北伐,今逢国难更是只顾保全本身,故要求天子下旨让他“领兵视师上江以遏重敌”。
陆四给马士英的信并没有太多废话,只是要求其能领淮西军归降,不使国度群众再多生伤亡。
顺军东线两个军也终是获得渡江号令,于三月二十一日自扬州、通州同时渡江。
而他马士英到底是挑选做明朝的死忠,还是挑选做大顺的治国良相?
此事很快就通过各种渠道通报到了凤阳方面,马士英本人对大顺照顾其亲族并未在公收场合有过任何表示。
这个动静被马士英的老友阮大铖探得,仓猝派人告密之,马士豪气得痛骂东林党人全数是一群蠢猪,指出国事有本日之坏始于可法,岂能再用可法督军。
阮大铖实言相告,只要马士英情愿归降,大趁便委以江浙总督重担,他日更可入主中枢为一代贤相。
当然,军事手腕是停止了,但政治手腕却以数倍于隆武元年的办法停止着。
在南京呆了数日,二王又去了姑苏,以后又双双去了杭州,说是春暖花要开,畴后果为封藩启事没法分开封地,现在为自在之身,当在死前多看看国度的大好江山。
是以马士英死力反对,为此上书指出自九江东下的顺军当然是南都威胁,可淮扬近在天涯的数万顺军莫非就不是威胁了。
二王此来也并非是受大顺天子差使前来南都劝降,而是以大顺治下自在之人身份前来南京祭拜太祖天子。
王铎冒死想从马士英手中掠取兵权,看起来是对马士英督镇凤阳有为的不满,实在也是禁止史可法再次督师。
当天,镇江总兵张天禄、操江总兵郑鸿奎宣布易帜,长江天险荡然无存,南都告危。
阮大铖从实际局面及将来苦劝马士英降顺,如此卖力启事是大顺那边许了他一个侍郎官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