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绿色经济][第6页/共8页]
次年三月三,竹溪村迎来了最昌大的"立碑典礼"。新石碑立在工坊前的老槐树下,碑身选用灵山特有的雪浪石,大要天然的纹路竟与"百工图"浮雕暗合。陆明轩握着凿子,在碑额刻下"文创反哺生态"六个大字,凿刀与石面碰撞的火星,仿佛在扑灭某种陈腐的传承。
行至“观星台”,小满瞥见一名戴眼镜的少年正踮脚吊挂祈福牌。少年的白衬衫领口沾着草籽,手中的木牌刻着“愿得聪明光”,后背用小字写着:“给在天国的爷爷,您说读书是离星空比来的路。”小满俄然想起本身备考时,父亲在电话里说的那句“累了就昂首看看天,星星不会因为乌云就不再发光”。
申时,村委会的公告栏前,挤满了来看分红名单的村民。李茂林的名字排在第一名,本年他的茶园和竹荪农场共支出三十八万元,比五年前翻了两番。"这都得益于生态财产链的延长,"村支书老陈敲着黑板,"茶叶深加工产品占比40%,竹荪文创产品占比30%,旅游体验支出占比20%,另有10%来自碳汇买卖。"
午后,小满跟着禅修团走进“药香谷”。山谷里遍植灵芝、黄精、七叶莲,腐殖土的气味混着草木的清芬,让人忍不住深呼吸。无念法师摘下一片七叶莲的嫩叶,放在掌心揉碎,清爽的药香顿时满盈:“此草别名‘用心木’,能宁神益智,当年葛洪在灵山炼丹,便用它入清心汤。”
卯时三刻,灵山北麓的云栖茶园在乳红色的晨雾中伸展腰肢。百大哥松的针叶上垂着晶亮的露串,顺着叶脉滴入腐殖土,惊醒了躲在落叶下的蛞蝓。五十七岁的李茂林蹲下身,粗粝的拇指和食指悄悄夹住一芽两叶,腕子微转,鲜嫩的茶芽便妥当地滑入腰间的竹篓,篓底垫着新采的柏叶,披发着清冽的木香。
次日卯时,小满在晨钟中醒来,发明掌心的安然符不知何时被露水打湿,金粉晕开,竟在纸巾上留下近似七叶莲的图案。她清算行李时,瞥见茅庐的梁柱上刻着小字:“云雾聚散终偶然,此心长向灵山栖。”那是用红漆写的,笔迹已有些班驳,却带着暖和的力量。
卯时三刻,灵山南麓的竹溪村在晨雾中伸展画卷。老槐树的虬枝上垂着露水,将七叶莲形状的铜风铃敲出细碎清响,穿堂风掠过青石板路,携来隔壁豆腐坊的豆香与文创工坊的松脂气味。三十六岁的陆明轩坐在工坊门前的老藤椅上,手中的玻璃吹管还带着昨夜的余温,火塘里的松木正在噼啪作响,将他的影子投在廊柱上,与柱身雕镂的灵山三十六峰暗合。
“本日教大师‘行禅’。”禅修导师无念法师手持竹杖,杖头系着松针编织的结,“灵山的每块石头、每片树叶,都是六合的经文。”他带领世人走向户外,在“洗心池”前停下,池中倒映着玉京峰的雪顶,水面漂着数片七叶莲的枯叶。“看这枯叶,”法师用竹杖轻点水面,波纹荡开雪顶倒影,“客岁秋冬残落,今春化作护花泥,这便是‘无常即有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