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绿色经济][第1页/共8页]
回到工坊,财务室的老账房先生正在统计本月的生态基金。帐本封面是陈老爷子亲手绘制的"灵山护生图",每一页都贴着文创产品的小样:琉璃瓶的碎渣被烧成陶土砖,木雕的边角料做成引火的松木片,苏绣的线头编织成防虫网。"我们算过,"先生推了推老花镜,"客岁文创收益的30%用于山林防火,25%采办生态肥料,20%帮助非遗传承班,剩下的25%,都变成了面前的'匠人林'。"
7、写给地盘的情书
6、生态经济的波纹效应
5、三月三的石上工夫
酉时,无人机编队从茶园上空掠过,LED灯在暮色中拼出"灵山三宝"的图案。这是陈薇团队新开辟的生态监测体系,搭载的多光谱相机能及时扫描茶树病虫害,超声波装配则卖力摈除粉碎竹荪的野猪。"科技不是冷冰冰的机器,"她在直播中对网友说,"是让灵山的每片茶叶、每朵竹荪,都能在最天然的状况下发展。"
"明轩哥,窑里的琉璃摆件该出窑了。"扎着麻花辫的学徒小满抱着测温仪跑来,辫梢别着的七叶莲发卡是她明天刚完成的第一件琉璃作品。陆明轩起家时,袖口拂过廊柱上的"百工图"浮雕——那是祖父在民国年间雕镂的,刀工粗暴却逼真,吹玻璃的匠人、刻木雕的徒弟、绣茶纹的女人,皆在此中,仿佛光阴在此处打了个和顺的结。
典礼结束后,非遗传承班的孩子们围坐在碑前,听林老讲木雕里的生态哲学:"刻赤芝要留三分疤,那是树木与风雨的对话;雕竹荪要透七分空,那是阳光与泥土的商定。"阿芸则带着孩子们用琉璃碎渣拼贴"灵山生态图",小满在旁指导:"这里用松针黄,代表匠人林;这里用星砂金,代表生态基金......"
最动听的当属"匠人影象"系列:陆明轩将祖父的吹管刻痕拓在琉璃杯上,陈老爷子把父亲的木雕围裙纹绣在布袋上,阿芸则将母亲的苏绣绷架图案烧制成陶瓷镇纸。"这些文创不但是商品,"工坊的讲解员小羽说,"更是三代匠人接力通报的情书,每一道纹路里,都藏着对灵山的戴德。"
5、石碑下的重生印记
酉时,陆明轩带着小满检察后山的"匠人林"。五年前,工坊开端用文创收益植树,现在已是一片郁郁苍苍的竹林。小满摸着新立的木牌,上面刻着每一名采办文创的主顾名字:"明轩哥,上海的张阿姨又认养了十棵七叶莲,她说要让孙子晓得,文创的收益正在变成看得见的绿色。"
当班车驶离云隐谷,小满隔着车窗回望,九十九间茅庐已化作云雾中的几点黛色,唯有“灵山重生碑”在晨光中清楚可见。她晓得,那些在禅修中收成的感悟,那些与陌生人共享的打动,那些在天然中寻得的力量,都将成为她面对糊口的勇气——就像灵山的云雾,看似柔嫩,却能托起全部星空。
“五年前的暴雨,”法师的声音降落却果断,“山洪冲毁了半座山谷,九十九间茅庐只剩九间。”他指着石碑下方的小字,“是村民与旅客们背着竹篓,从废墟里捡回每一块砖、每一片瓦,用三年时候重修了云隐谷。”小满瞥见碑侧刻着密密麻麻的名字,有“灵山村民全部”“上海驴友团”“癌症病愈者联盟”,每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与灵山共磨难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