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葛洪丹心][第2页/共5页]
(二)甘霖中的重生
"葛仙翁!"山下传来呼喊,几个背着药篓的山民正沿着石阶赶来,领头的老夫捧着陶碗,碗中盛着刚采的灵山云雾茶,"您祖父在时,常来俺们这儿采药,现在您又带着仙术返来,灵山的灵气,怕是要更盛了。"
他望向丹鼎,发明鼎内的星核已耗损大半,却在底部留下一道淡淡的血痕——这是赤疫的征象。"看来此疫不简朴,"葛洪喃喃自语,"怕是有瘟神作怪。"
葛洪望向峰顶,见星轨又开端活动,与丹鼎的三足构成照应:"因为灵山本就是六合的丹炉,我们炼药,不过是借六合之力,治人间之病。记着,真正的丹道,不在炉中,而在心中。"
第四十九日,月黑风高。瘟神化作千万血滴,渗入北斗阵,试图从阵眼冲破。葛洪早有筹办,取出祖父留下的"斩疫剑",剑身上刻着灵山三十六峰的图案,他以血祭剑,剑尖直指瘟神本体地点的血云。
"鲍靓,守住阵眼!"葛洪回身跑向丹坪,他需求在七七四十九日内,重新炼制能禁止瘟神的"太清丹"。丹鼎前,他取出从罗浮山带来的五雷木,劈成柴薪,火势刹时转为青紫色,恰是丹道中的"三昧真火"。
2、瘟神残虐·赤疫围城
太元十五年,葛洪在罗浮山仙逝,临终前留下遗言:"将吾骨灰撒入灵山丹坪,让我与六合丹炉,永久保护百姓。"当弟子们遵嘱行事时,骨灰竟化作青雾,飘向葛仙峰,终究融入峰顶的星轨当中,今后,每当夜幕来临,星轨中便多了一颗敞亮的星,百姓们说,那是葛仙翁的赤忱所化。
百年后,一名云游的羽士路过信州,在赤忱碑前歇脚。他瞥见碑上的笔迹在月光下活动,竟闪现出葛洪炼药的场景:松脂在釜中沸腾,星斗垂落鼎中,青衫羽士不顾灼伤,一心只为救人。羽士俄然明白,所谓"天师",不是天上的官爵,而是百姓心中的守望,就像灵山的丹炉,永久为济世者而燃。
"太清开天,丹道灭魔!"葛洪挥剑,三十六道峰影从剑中飞出,与瘟神的血云相撞,收回震天动地的巨响。信州城的百姓们从家中跑出,瞥见天空中血与光的交叉,如同六合在斗争。
葛洪将《抱朴子》新篇埋入葛仙峰的丹炉遗址,册页遇地脉灵气,竟主动刻入岩壁,构成永不消逝的丹经石刻。百姓们在丹坪立起"赤忱碑",碑身由玄色晶石制成,上面刻着葛洪的丹道名言:"夫丹道者,非求长生,乃求长世;非求升仙,乃求升民。"
瘟神的血云被峰影切割,垂垂缩小,终究化作一颗赤色的珠子,坠入丹鼎。葛洪趁机将最后的星核注入鼎中,太清丹终究成型,大要流转着七彩光芒,恰是五行均衡的征象。
郎中取出陶碗,接取丹坪石缝中排泄的泉水,水色金黄如丹,入口时竟带着松针的暗香与星砂的微甜。他望向葛仙峰,见峰顶的星轨正在重组,构成"赤忱永照"四字,晓得这是葛仙翁在指引他如何制药。
葛洪点头,将珠子埋入丹坪的泥土中,不久后,那边发展出一种能预警疫病的灵草,叶片遇疫气便会变红,被百姓称为"仙翁草"。
行至半山腰的"炼丹坪",葛洪俄然立足。此处背倚葛仙峰,面朝鄱阳湖,恰是祖父记录的"地脉交汇之处"。他以九节竹为尺,在坪中测量七七四十九步,每一步都暗合洛书九宫,终究在中间位置画出太极图,石面竟主动裂开,暴露地下三尺处的玄色丹鼎——恰是传说中葛玄以九天息壤铸就的"太初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