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押对了人[第1页/共3页]
朱允炆对李景隆退守济南确有一丝绝望,但并不料外,毕竟李景隆第二次出征前便与他透了底。
另一拨则是徐辉祖、毛泰、龙套等人,其上言国公能于北平、白沟河血战,明显不是惧敌之辈,何况于德州施计、巧退燕军,故而此番退济南不敢言功,但起码无罪。
自黄子澄、齐泰被罢了职,朱允炆便将方孝孺升至侍讲学士,多让其参与要事。而方孝孺专于儒学,深谙中庸之道,谏言也很温和,让朱允炆烦恼的心获得了稍稍的安慰。
最首要的是,卓敬这已不是第一次弹劾李景隆,前次弹劾后本身已诏李景隆回京师,人家还没返来,你们用得着这么焦急么?
按理说,被大把的龙恩泽身,胡广这家伙应当深感圣恩,做个听皇上听话、体皇上心的好孩子。成果让朱允炆很绝望,因为这家伙一点都不睬解他的烦恼,特别是上任第一封奏折。
再者,方教孺富学之名绝冠天下,朝中文臣多有尊崇,因而朱允炆在朝议之时便越来越倚重方孝孺的定见。
既末,朱允炆道:“既然众卿均觉得盛庸文滔武略、可堪大用,联便拜他为平燕将军……曹国公去大将军职,领府军前卫批示使职。”
毕竟那一伙都是读过很多书的人,嘴舌巧得很。
徐景昌回过神来,又笑了笑,道:“盛庸或许有才气成为朱棣的敌手,但既然有我们在,谁又能够成为朱棣的敌手?”
卖力庚辰科举的试官都清楚,此科榜眼王艮文章丰采,殿试策对实比胡广更胜一筹,可惜人长得寒伧了点。
方学士天然是方孝孺,若论读书,天下谁又有他读的多?
徐增寿将话题移返来,说道:“盛庸倒是有些本领,就是木讷了些。你那边可否有精确动静,他可否成为朱棣的敌手?”
竟是上疏减少和尚田产?
朱允炆在皇太孙时,对黄观极其推许,但现在却有不喜:你读的书都读到狗脑筋里去了?就没有一点本身的主意?就只晓得附卓敬的议?
朱允炆笑道:“此言有理,那你觉得何人能代替曹国公?”
让朱允炆闹心的便是状元胡广。
朱允炆暗自叹口气,更加心烦,忖道:“神仙言,不成变,但景隆也曾说过,能够人定胜天啊!此值紧急之时,切不成让这些读书读懵了脑筋的人,影响到景隆的策划。”
不但如此,朱允炆还亲身给他赐名胡靖。
一拨以卓敬为首,后附黄观、练子宁、胡广等人,直言李景隆兵败后不思制敌之策,竟一起弃德州、逃济南,悲观怯战,实在有辱军威、有负圣恩,当罪。
…………
徐景昌皱眉道:“如此说来,李景隆失了圣宠?”
当今景象下,各卫的职责是戒备皇城、巡戒京师各门,独府军前卫尽管皇上安然,是皇上的贴身侍卫。以是不管是朝臣还是平常百姓,都愿称其为带刀舍人。
徐增寿下了朝,连官服都未脱便去了密室,唤来徐景昌,说道:“前次将寅人送与李景隆,是否收到预期结果?”
起初十二卫中是锦衣卫独大,但在洪武二十六年被裁制下来后,府军前卫便日趋强大起来。
胡广,也就成为靠颜值夺得状元的第一人。
卓敬在弹劾李景隆啊!
但瞟着殿下一众朝臣,他将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归去。
徐增寿点点头,道:“如此便好,皇上拜盛庸为平燕将军,代替李景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