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包子出名[第1页/共3页]
三层笼屉一百五十个包子不到一个时候就卖完了,此中多数都是停靠在白石船埠上的一些船客来买的,比起那色香味俱全的粗面包子外渔巷的卑贱之名早就被世人抛在脑后。
来买包子的客人都有些绝望,没吃的是光想尝一尝,吃过的是感觉不过瘾,总之这百味食肆的包子第一天就成了很多人的“芥蒂”,幸亏明天另有包子,想吃也只要临时忍忍了。
这天一大早,福庆就急哄哄地跑来食肆门前线队,已经连着三天了,家里的老夫人自从三天前吃了小少爷李宝拿回府里的秦家包子,现在每天凌晨都要吃上一个才舒心,小少爷李宝就更不消说了,没有秦家包子做早餐,他底子就不吃。
接下来的几天,百味食肆早上就以卖包子为主,秦澜心又加了三个笼屉,忙不过来的时候,就找邓氏和余氏帮手。
白石船埠上常常停靠一些大客船和渡船,有些机警的船家或者劳工就代那些不肯下船的客人买些琐细东西,挣点小钱,代价低包子又好吃的百味食肆就成了他们的首选。
卢氏带着儿子李宝给婆婆李府的老夫人谷氏去存候,刚到东配房坐下,老夫人身边的宫嬷嬷就说福庆返来了,接着就用洁净的托盘把盛着包子的荷叶端了出去。
短短的时候,外渔巷百味食肆秦家包子就在白石船埠出了名,每天天不亮,就有人排在食肆门前等着买包子,如果来得晚了,包子就被别人抢走了。
百味食肆的包子虽说是粗面的,但是面发的好,非常柔嫩,乃至比白面在嘴里还要香软入口,野菜与鱼肉加上蘑菇的暗香,一点不比那些大肉馅的包子差,乃至更胜一筹。
原只是闻着香味买了两个尝了尝,谁承想会这么好吃,很多客人转头都想再买,却发明包子已经卖完了。
谁让这百味食肆的包子名声太响,不事前预定的客人最多一次只能买十个,主子们都还不敷吃,哪还轮得着他们这些下人。
为了这酿酒秘方,董家的先人用了一些不但彩的手腕,气死了贩子师父,逼走了李家的先人,更仰仗酿酒秘方飞黄腾达起来,还把董家酒送入了宫中,成为了贡酒。
“刚才不另有一屉包子吗?如何这么快就没有了!”
前几天,秦澜瑞带着李宝来过一趟秦家,当时福庆就在外边守着,以是秦澜心熟谙他,晓得他是李府的下人。
一文钱一个包子比内渔巷那些包子铺的都便宜,如许价廉物美的包子,别说贫苦人家争相买,就是有些银钱的好吃门客也不会放过。
“女人,再给我四个包子!”来买包子的客人不见减少,反而越来越多。
董李两家提及来另有些渊源,据白石船埠的白叟们讲,百年前,董家的先人和李家的先人是师兄弟,都跟着一个贩子学做买卖,而这贩子有一个酿酒的秘方,原想着是给他最超卓的门徒。
“大丫头,让瑞儿帮你烧火,我和二丫头去挖野菜和蘑菇,你爹和你大弟去垂钓,明天我们多包一些包子。”这卖包子比卖面还要挣钱,秦家民气里各个喜不自禁,韩氏更是一刻也不想闲下来,这边包子一卖完,她就筹措着明天包子的事情。
这些人要挣跑盘费福庆管不着,可也不能把包子都买完,那前面等着买包子的人该如何办!
与李府斜对角的是以贡酒而着名的董家,与门前摆着石狮子金蟾的李府分歧,董府的门前是两个一人多高的大酒缸,红布封口,四方红纸斜贴在酒缸正中间,一边纸上写着“百年传承”,另一边纸上写着“董家贡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