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灾年余波[第2页/共2页]
桑榆回家后先到了季南山那儿,当真地把要认小草儿当干闺女的意义说了说,两家人处得这么好,季南山天然没有反对,还说要送一半鱼畴昔当认干亲的礼品。桑榆没同意,说先认下来,礼品等年初好了再好好补一份。梨花嫂与季秋阳都很痛快地应了这事儿。
荷塘村的人们被这个灾年吓得不轻,全部村庄的人们都在争着抢着地开荒垦田播粮种。桑榆一向密切存眷气候状况,路况稍好时就去了趟镇里,将几家粮铺转了个遍,才买回充足播种的红薯秧了苗下种。一些行动晚一些的人们,就不得不到更远的处所去筹措合适的粮种了。
各家发了鱼虾以后,好歹没再传闻饿死人的事儿。转眼就到了蒲月末,前一个月日头高高挂,村里疏浚的河道起了感化,高山融雪不再高山残虐,田间地头也终究不再泥泞不堪,庄稼也能下种了。两位族长出面,动员村里几个余粮多的富户,将粮种假贷给了村民们。
桑榆抬了抬下巴,朝正屋表示了一下道:“七七她奶奶,不要红薯,让换成米面。并且这回换季要给她做的新衣裳还没给呢,南山去镇上扯点布。”说完桑榆取出一张纸递给梨花嫂道,“首要另有这么个东西,让他问问铁匠铺,订制一个得用多少银子。”
桑榆浅笑,带着点高深莫测的味道,答复道:“这是炉子,烤红薯的炉子。”
玄月末的时候,朝廷正式来了恩旨,减免了遭雪灾地区的粮赋,此中特地提到三叶镇周边地区减赋三年。桑榆不晓得此中是否有溪河先生的功绩,他与她,如无不测,余生都很难再见。
梨花嫂摆布看看道:“南山呢?不在家啊?”
桑榆手起刀落将最后一块红薯切完,先不穿线了,畴昔抱起七七来,坐到梨花嫂身边道:“去镇上了。我让他又拉了一车红薯去,换成米面。实在我还想多换点儿的,可本年种红薯的特别多,镇上压价太低了,去更远处的话,又不值当得费阿谁劲。”
梨花嫂闻言惊奇道:“不是早就换了很多了吗?不敷吃吗?哎呀,谁说不是,压价太狠了,红薯还是能当口粮,我看坡下的人家也都自留了很多。你干吗又换出一车去啊?”
或许就是这一段时候桑榆想得很多,内心很乱,溪河先生进京的事儿都没在她心中停驻好久。
四月初路况稍好以后,溪河先生就分开了。他穿戴青色的夹衫,背着一个药篓,内里装的是桑榆与梨花嫂、季秋白给他带的吃食,有烙饼,有肉干,有咸菜。烙饼的面是季秋白背来的,人也是季秋白送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