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第十七章:桑榆进镇[第2页/共3页]
话说桑榆与南山、梨花嫂一起,在这小市街头上,挑了个馄饨面馆,一边坐下吃朝饭,一边等着大商街开街。馄饨摊儿是一对老伉俪开的,见他们一旁放着独轮车,车上有四角方方柳条大筐,上面还用红绒布盖着,就当他们是来赶集摆摊的了。
门客未几,老婆婆将馄饨奉上来,顺势就坐在了四角桌空出的那面板凳上,问南山道:“做买卖的?这来得可有点晚了,没占着摊位吧?如果不焦急,能够等等,我与我家老头子体力不可,卖完朝晨这阵工夫就收摊了。”
眼瞅着这就八月十五了,中秋佳节要到了,家家户户都在做月饼点心,小孩子们眼巴巴地等着盼着。
桑榆三人用过朝饭,推着独轮车,径直来到了大商街上,停在了最大的那家裁缝铺门前。这家铺子名字很新奇,叫做“羽衣坊”。桑榆最开端听到梨花嫂提及的时候,还实在迷惑了一阵子,觉得是专门卖雨衣的。现在看了招牌,天然明白了是取“霓裳羽衣”的意义。
梨花嫂道:“我陪你出来,不过我可不晓得说甚么,桑榆全得看你的。”
.
梨花嫂集集都来,随便看了一眼就没再瞅了,倒是桑榆浅笑着看了好一会子。刚才的小伴计钻进柜台里,瞅了瞅桑榆的眼神,指着一件草绿色的裙装道:“这位姐姐,要不让小的给你先容先容?”
大商街往东紧挨着的,是三叶镇的中间大街,这条街贯穿南北穿镇而过,是进镇与出谷的必经之路,叫做上马道。这条交通要道恰是三叶镇的雏形,也是三叶镇能繁华起来的启事。
老婆婆本来与南山说话,就是感觉他是做主的,现在梨花嫂一问,她倒有些不肯定了,游移对梨花嫂道:“你最年长,看着又能说会道,这么说你是老板?”
小市街实在不算街,与别的几条街比拟,它局促寒酸很多,两架马车都不能并排而过,这里是三叶镇赶集的处所,来往的人们只能步行。
梨花嫂被小伴计的先容吸引住了,过来摸了摸抖了抖,公然是绿光浮动,灵秀不凡,看上去非常都雅。梨花嫂扭头对桑榆道:“上集就瞥见这衣裳了,只是如果不听先容,还真不晓得有这讲究,当时看着浅显无奇的。”
运气的大手翻复无常,逃不掉的终会会面。后话且未几说。
梨花嫂听了价,啧啧舌松了手。
上马道两旁的店铺,多是堆栈酒坊、赌坊茶社,都是给来往客商供应便利之处,二丫夫婿家的福来茶社,就开在这条街上。出镇的那头有一家马匹行,而相对的另一头,则有一家青楼、一家戏馆。
然后就是小商街,就在大商街往西,一拐弯相邻的处所。头一家就是皮料行,实在这皮料行也是个大铺子,就是最里头的生皮加工坊,这味道实在不怎地好,才沦落到了小商街。别的一些米粮店,瓷器坊,布料行,点心铺,金饰铺,药材铺,也都在这小商街上。
固然有句老话叫“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劈面手懒牵”,但也有句话叫“人生最多不快意,不是朋友不聚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