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条山战役[第2页/共7页]
“另有闻喜敌36师团先头军队3000余人,向公秉藩第34师戍守的野峪、十八坪、唐王山等阵地猛攻,并敏捷攻陷唐王山。公秉藩构造军队反攻,光复唐王山四周阵地,但因其右翼友邻军队防地被冲破,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又令公率部驰援马村(按:马村系第5个人军司令部地点地),第34师便放弃唐王山阵地,退至胡家峪。”
在守军全线败退的同时,日军以上风的兵力和狠恶的炮火占有了先机,敏捷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作战任务――冲破了中条山地区的全数防备阵地,前后占据了垣曲、济源、孟县、平陆等县城及相干的关隘据点,封闭了黄河北岸各渡口,完成了对百姓党军队的表里侧两重包抄,随即转入第二阶段的作战――对数路中国守军各阵地,几次扫荡。以西线为例,日军“各兵团自11日并排向北返转,然后又自5月15日再次转向黄河线,如此再三几次停止篦梳扫荡,一向停止到6月10日。在如许几次扫荡期间,各兵团所到之处毁灭了仇敌(按:日方的说法,指百姓党军)三千至五千名”。守军主力在蒙受惨痛伤亡后前后突围:第3、第15等军残部在第5个人军司令曾万钟带领下西渡黄河,转到洛阳、新安一带清算;第93军主力在摆脱尾追的日军后由禹门口度过黄河进入陕西韩城境内;第98军一部在军人敏的带领下进入太岳山区;第43军向浮山、翼城间转进;第9军主力在道清路西段和济源山地游击数天后,别离由小渡口和官阳渡口南渡;……百姓党中条山守军大部退出中条山地区,中条山战役落下了帷幕。
中条山战役中条山战役(日方称之为“中原会战”)是抗日战役进入相持阶段后,正面疆场百姓党军队在山西范围内的唯一一场大范围对日作战。
从4月尾到5月初,日军征调频繁,并制造各种谎言,以此为保护完成了打击中条山的摆设:“第36、37、41师团落第3、9独立旅团,伪24师,漫衍于中条山西面之绛县、横岭关、闻喜、夏县、安邑、运城、解州、永济、风陵渡、河津及闻喜、夏县以北各地区。第33师团附第4独立旅团漫衍于阳城、芹池、沁水一带。第35、21师团及伪军张岚峰、刘彦峰漫衍于温县、沁阳、博爱、董封、新乡、焦作、高平、宗子、陵川等地区。”
中条山位于山西南部、黄河北岸,呈东北西南走向,东北高西南低,横广170千米,纵深50千米,最岑岭为海拔2321米的垣曲历山舜王坪,山脉均匀海拔1249米。中条山,西起晋南永济与陕西相望,东迄豫北济源、孟县同太行山相连,北靠素有山西粮仓佳誉的运城盆地,南濒一泻千里的滚滚黄河。境内沟壑纵横,山峦起伏,关隘堆叠,矿藏丰富。中条山,与太行、吕梁、太岳三山互为犄角,计谋职位非常首要。抗日战役全面发作后,跟着山西各首要关隘的接踵失守,中条山的计谋职位更加首要。对我方来讲,占之,便能够此为按照地,瞰制豫北、晋南,樊篱洛阳、潼关。进能扰乱敌后,管束日军兵力;退可凭险扼守,主动防备,共同全部抗日疆场。就日方而言,得之,即占有了南进北侵的首要“桥头堡”,既可渡河南下,问津陇海,劫夺中原;又可北上与其在山西的首要占据地相连接,消弭亲信之患,改良华北占据区的治安状况。以是,中条山地区被视为抗日战役期间“干系国度安危之要地”。中条山地区虽位于山西省境,但在抗战期间却不是晋绥军的防区,亦不属阎锡山的第二战区统领。驻守这里的是百姓党中心军,在战区分别上则归之于卫立煌为司令长官的第一战区。1938年春,山西境内的百姓党军为减少正面丧失,将十数万之众的军队分离于晋南地区,建立防备工事,展开游击作战。日军侵犯山西后,“为了固华北、抑洛阳、窥西安,自1938年以来曾十三次围攻中条山,但均未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