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康有为来访[第1页/共3页]
康有为没想到宋骁飞比他更懂民主共和,问道:“提督大人不是附和变法的吗?”
康有为开门见山道:“大人,当今中国贫弱,内忧内乱,非变法不成救世也!”
康有为前脚刚走,李鸿章派人来请,说有要事商讨。这时候能有甚么大事?宋骁飞一算时候,翁同?开缺三年期已满,不会是他回朝了吧?宋骁飞没多想,上了一辆马车,直奔天津的李府。
以故乡名来称呼一小我名,在晚清那是表示尊敬的意义,比如李鸿章也叫李合肥。宋骁飞看了一眼“康南海”,他身材中等,其貌不扬,戴着瓜皮帽,留着一把稀少的八字胡,穿一身灰色长袍。康有为给宋骁飞翔抱拳礼,坐定以后,便滚滚不断讲起他的变法之道,他的话带着浓厚的粤语口音,说快了宋骁飞都听不太清,为示规矩,宋骁飞还是让康有为畅所欲言。
康有为道,“这个不知,但我晓得,变法三年,中国能够自主,一反掌间,西欧之新文明皆在我矣。”
康有为说:“变,在于人而非物也;变,在于心而非在于迹;故变法在于变人、变心。”
康有为面不改色道:“若保守大臣反对,杀几个一品大员,法可变矣。”
宋骁飞一听,这牛皮吹得够大,道:“孔家儒文明在中国流行几千年,岂是反掌之间就能变的?我曾在河南赈灾,本地乡绅对洋人恨不得食肉寝西欧之文明如何落地?莫非你杀得尽天下乡绅吗?”
康有为的辩才公然不错,宋骁飞一听,淡定地问:“民气隔肚恐怕没那么轻易变吧,二百年之法能急变乎?如果朝中保守大臣反对当如何?”
仆人给康有为奉上这份报纸,康有为看完李提摩太的文章,大怒,拂袖而去,说:“道分歧,不相为谋!我康或人是不会放弃我的大同胡想的!”这场面搞得詹天佑极其难堪,宋骁飞也不挽留,道:“恕不远送!”
宋骁飞把北洋军官黉舍的德国教官请来给新军上课,建立步队、马队和炮队等随营书院和德文书院,统称“行营武备书院”,并鉴戒他在军校时看到的西点军校校规,定下十条新军规:第一条、无前提履行号令;第二条、团队精力;第三条、只要第一;第四条、勇于冒险;第五条、火普通的精力;第六条,失职尽责;第七条、没有不成能;第八条、永不放弃;第九条、为家国斗争;第十条、当即行动。七千新军颠末半年的刻苦练习,精力面孔焕然一新,战役力大增。
宋骁飞辩驳说:“事都变不了,谈何变法?太史公两千多年前就说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天下大潮,乃是贸易,这天下将来必是贩子的天下,必是产业文明的天下。中堂大人殚心极力,搞洋务,那里失利了?我们如果不建强大的北洋舰队,日本人早打到天津来了,你另偶然候坐在这高谈阔论?你须知变法,也须有必然物质作为依托,路要一步步走,饭要一口口吃,急于求成,不免噎死!我建议你看看明天的《强国报》,上面有一篇洋人牧师李提摩太的文章,也是讲如何强国的,看看你要效仿的洋人,如何建议中国鼎新。”
康有为一脸神驰解释道:“在大同社会,国不存在,全天下在一个公当局统治下,没有贵贱,没有贫富,没有家庭,没有佳耦,男女同.居一年便能够换人,没有司狱,没有财产,没有贪吏**,没有交际,没有武备,没有伤害,没有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