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九章[第3页/共4页]
七夕,是汴京彻夜不眠之夜。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去。
不等九娘开口,七娘已经扯了她:“走,去那花台看看。”两民气照不宣,带着各自的女使悄悄穿太长廊,推开扇,那花台上早已站了很多穿白裙的小娘子,有在乞巧的,有在谈笑的,也有在朝街上张望的。
***
提及孟彦弼的婚事,真是一波三折。本来杜氏早早看好的儿媳妇,也是一名武官家的小娘子,两边相看了,三年前就下了草帖子。无妨这位小娘子独一的兄弟俄然坠马身亡,这武官家里隔了一年,才提出来要招半子入赘,还说愿给三十万贯钱招婿。可孟彦弼怎能入赘?只能算了。等杜氏又挑了好些人家,孟彦弼却又不肯去相看了。又拖了一年,被他爹孟在抽了五鞭子,才扭扭捏捏地说早在元宵节他就看上了范家的小娘子。因范家也是大族,杜氏从速请官媒去说亲。来回几次,这十八岁的孟彦弼才又有了相看的机遇。
一想到明天就能见到阔别两年多的阿p和阿昕, 九娘就雀跃起来, 雀跃之下也有更多的牵挂和心疼。不晓得阿p长到多高了,不晓得他过得好不好,会不会更瘦了。固然苏昕月月来信,但是关于阿p的事情实在说得太少, 只晓得他守完翁翁的齐衰不杖期一年孝后,就禀了然苏瞻,去了蜀地游历。偶尔他也会写信给孟彦弼, 不过说一些本地的风土情面, 倒是每封信必然问候一声小九娘。
二门外的婆子来了几次,说二郎在外头已经树上树下窜了好几次,急得不可。翠微堂世人哈哈大笑起来。杜氏这才叮咛女使们给小娘子们将帷帽戴上,拜别了老夫人,带着她们四姐妹上了肩c往二门去了。
玉簪从速接了,世人朝西北皇城方向行了谢礼。九娘回了屋里翻开盒子,倒是一只七夕才有的磨喝乐,这盒子里的小土偶矮矮胖胖,一身白裙,服饰精彩,站在雕木彩装的栏座上,罩着碧纱笼。别的另有一支喜鹊登梅的翡翠钗,翡翠打磨得极薄,近乎透明,巧夺天工。九娘细细赏了一会,仍旧放回盒子里让玉簪登上票据,放到后罩房去。
九娘带着玉簪仓促下楼,难抑心中欢乐。
玉簪仿佛闻声了她的内心话, 笑眯眯地说:“啊呀, 我们小娘子不但长得好,还上通天文下晓地理呢,足不出户, 甚么都晓得。”
玉簪一边替九娘烘头发,一边笑着说:“可巧得很,明日二郎和范家娘子相看,也订在四公主说的阿谁乐安桥旁的林家分茶内里。明日我们说不定还能见到范娘子呢。”
九娘笑不成抑,她特地写信知会赵浅予必然要订这家茶坊。正因为杜氏明日夜里也会在场,老夫人这才松口承诺她们四姐妹赴约呢。
七娘和九娘到了二楼,找到那门外吊挂着孟府木牌的包间,隔着门缝,悄悄朝里看,正看到孟彦弼手足无措地举起金钗,要往范娘子头上插去。那位范娘子是位娇小小巧,杏眼樱唇的小娘子,满面绯红地不晓得本身是坐着不动好还是站起家好,她这一站又一坐。孟彦弼手上的金钗忽上忽下飞舞,倒呆住了。